劉爽 陳翊斌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回歸建筑本性
——用黑格爾的“人化”思想分析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劉爽陳翊斌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本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力的飛速提高,人類創造出極大的物資財富,從而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作為人類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建筑領域,其發展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目前,世界范圍內都存在著“千城一面”的建筑現象,不少地方的建筑物與其環境格格不入,如何使得建筑物與大自然成為一個和諧有機的整體,使建筑的本性滿足人的需求且與自然相和諧,實現“人與建筑一體化”是我們當下應當思考的問題。
“人化”思想;自然;建筑本性
1.對“人化”思想的解析。“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使那環境可以使他得到滿足”。這是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提到的觀點。“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是一個深刻的概念。黑格爾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在人化它的環境過程中,把他自身的意志、理念都體現在了被“人化”的自然中。人有一種本能,就是在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他自己,使他的意志得到實現和肯定。同時,自然在被“人化”之后,展現了人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說,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他自己。從這一層面上講,人不再是單純的人,而是與自然界為一體的人了。①
2.由“人化”思想引申到建筑本性的探究。黑格爾道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觀點引申到建筑領域,就是探究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建筑是由人創造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筑的本性就是滿足人的需求且與自然相和諧,實現“人與建筑一體化”。
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的設計思想正體現了黑格爾的哲學觀點。在阿爾托的眾多建筑設計作品中,珊納特賽羅市政廳被認為是極具影響力的。在這座建筑上,阿爾托將“回歸鄉土”、“回歸建筑本性”思想運用其中,他使用了芬蘭盛產的廉價紅磚與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環保節約。完全取材于當地環境,體現了其對自然的保護態度。有人說這座紅色的建筑被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顯得十分孤寂,但這正式阿爾托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②,他對亡妻馬爾肖的懷念之情完全傾注在了這座建筑當中。可以說當時的阿爾托與他的建筑是融為一體的。
1.“千城一面”的建筑世界。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依據自然形態建造了巢穴等居住建筑,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建造了體現時代特征的建筑形式,它們都能很好地體現人與環境的互動與和諧關系,實現了人與環境的一體化。然而,現代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出新的特點。人用自己的活動證明著人的無所不能,成為掌控自然的主人③,人類改造自然活動帶來的危及人的健康乃至人類生存的災難性后果日益鮮明的表現出來。現代社會中類似于阿爾托設計的那種既環保又充滿情感的建筑越來越少,一座座鋼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整個世界出現了“千城一面”的情況。這樣的“水泥盒子”只能滿足功能需求,它們像機器,冰冷單調又沒有人情味。
2.現代建筑對自然的影響。首先,現代建筑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環境。大片綠地被鏟平,蓋起單調的“水泥盒子”,這類建筑物不僅增加了能耗、加大了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也使得人與自然割裂開來,失去了如黑格爾所說的人與自然一體的關系,從而失去了建筑的本性。此外,很多地方為了實現城市現代化甚至大規模拆除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域建筑,從而造成了地域建筑不斷減少,地域文化缺失的現象,與此同時也打破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的地域建筑與環境的平衡關系。
3.現代建筑師的探索。基于建筑與自然出現矛盾的現狀,不少現代設計師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他們希望建筑能回歸其本性。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生態建筑的研究。以賴特的“流水別墅”為例,這座建筑被認為是生態建筑的典例。它坐落于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上,整座建筑依地形而建,完全順應了自然。從外觀上講,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自然與人悠然共存的思想在這座建筑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現代建筑成為主流的當代,我們應該以關注人體身心健康為主,不能盲目追隨建筑風格潮流。同時還應該養成一種開放的設計觀,它并不關注一定的風格形式,它是以自然法則和事物內在規律為設計基礎的一種思考方式。真正回歸本性的建筑作品,應該來源于人真實的內心感受,就像阿爾托那樣,設計反映自然與人互動的建筑與景觀,實現其為使用者而設計的目的。④
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狀態應該是達到一種物我不分的親和之美。⑤現代反生態的建筑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自然已被破壞的當代,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建筑回歸本性,恢復對大自然的敬意,畢竟自然才是我們人類的根。
注釋:
①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208.
②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阿爾瓦·阿爾托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17-18.
③李澤厚.李澤厚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71.
④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04).
⑤朱志榮.中國美學研究(第二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290,291.
X2;A811
A
1005-5312(2016)02-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