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鵬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黑河分校,黑龍江黑河164300)
中國舞蹈與中國戲曲交相輝映
金鵬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黑河分校,黑龍江黑河164300)
中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審美追求,它的價值在于具有柔美的音樂、典雅的舞蹈、豐富的戲劇文學、高超的技藝等,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戲劇。戲曲藝術對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影響由來已久,特別是對中國舞蹈創作的影響更是十分深遠。在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重視更為突出,這種影響在各種藝術創作中均有所體現。
中國舞蹈;中國戲曲;相融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崛起,傳統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種藝術形式均有受戲曲影響創作的作品,舞蹈是受戲曲影響創作數量較多的舞臺藝術,戲曲的名劇有相當數量的劇目被舞蹈進行再創作,如《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牡丹亭》等。舞蹈作品與戲曲題材體現方式不同,有的只用了戲曲的劇名,有的是用戲曲劇名和內容,還有的舞蹈改了戲曲劇名用了內容。由于戲曲劇目豐富,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有些戲曲劇目的情節、舞蹈以及各種技巧十分出色,自然激發著舞蹈創作者的創作欲望。
舞蹈藝術以演員的自身肢體為主要工具,通過各種有節奏的組合動作傳情達意。舞蹈不以敘事為主,而以寫意、抒情見長。然而構成戲曲(劇)藝術自身獨特的形態及審美要素的卻是“詩”,當然不是我們日常所談的抒情詩,而是一種表現故事,代言的戲劇體詩,即劇曲。戲劇以劇曲為主,在唱念做打四種表演手段中,唱居首。既戲曲舞蹈即“做”和“打”是為劇曲服務的。
舞蹈藝術變化無窮,即使在同一風格中,從內容到組合形式少有雷同,反之就會被斥之為抄襲。而戲曲藝術的根本特性就是程式化。歌唱有曲牌和板式。“做”、“打”有套數。念白有調,動作有規定。戲曲藝術由于受服裝、頭飾、鞋帽的約束,在動作幅度、線條要求以及在充分利用空間方面,均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
雖然舞蹈藝術和戲曲藝術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它們卻也有著共同的審美特征:求圓占中,子午陰陽,形、神、勁、律以及三節六合等中國古舞風格和運動規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兩種古老的藝術同屬于古老的東方文化,都蘊藏著母體源流的共同規律。
無論是舞蹈史還是戲曲史,都以“長袖善舞”這一美妙的詞語來形容“水袖”的表演功能。都可得見禮儀、祭祀中的文舞和武舞,西周時期的“六代舞”以及漢代的“角抵百戲”和“東海黃公”等。
舞蹈是戲曲的源頭之一,大戲、小戲均是如此。例如滬劇源出于太湖流域的淞江以及黃浦江一帶的農村歌舞“小山頭”。黃梅戲是從皖、鄂、贛毗鄰的地區以黃梅采調為主的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湖北的“儺戲”,貴州的“臉殼戲”都是從“儺舞”中發展而來。舞蹈給予戲曲藝術以美的形象,美的動作,戲曲中的“水袖”,“團扇”,“手絹”乃至身段無不體現出中國古舞的風韻。戲曲中的蹁腿、掃堂、旋子等等反映著“胡騰舞”的風范。而戲曲中的武戲與中國古舞中的武舞又是一脈相承。
經過一代代藝人的耕耘,使得戲曲藝術流派紛呈,水袖技藝在戲曲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戲曲表演藝術程式動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梅蘭芳的著名弟子程硯秋先生除師承梅先生之藝術精華外,自己又獨成一派。他將早期流傳民間的“水袖”動作歸納為十個字: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掛等。目前仍在辛勤耕耘的中國戲曲學院的王詩英教授(本文作者曾師承于王老先生),更是在繼承傳統,借鑒外來藝術的前提下,大膽嘗試,從新歸納了“水袖”十字:提;揚,得,飄,抓:云,搭,搖,拋,涮。
在說唱藝術、滑稽戲以及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曲藝術,又給予舞蹈藝術以光輝的折射,促使許多舞蹈藝術家再反過來向戲曲藝術家虛心學習,并極力尋找那些已經丟失的寶貴財富。北京舞蹈學院老院長李正一先生曾于1984年帶領師生向戲曲藝人學習,并且整理了舞蹈學院的《水袖課》教材,不僅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舞中水袖的優秀技藝,同時還充分運用舞蹈演員的肢體和特技,在騰、躍、旋、轉之中又進一步發展了水袖藝術,為正本清源,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
戲曲舞蹈具有剛柔相濟、圓潤流暢、技巧精湛的特點,以其完善的程式化和虛擬化表演形式別具一格。中國舞劇在形成初期是以戲曲舞蹈為基礎,逐漸發展完善形成自己獨特的舞蹈語匯和表現方式。中國舞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創作中追求民族性以及表現中國題材獨特性時,常常會借鑒戲曲的舞蹈與技巧,戲曲曾經是平民百姓學習知識、享受文化娛樂的主要來源,不斷重復上演這些歷史故事,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使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代代相傳,至今影響深遠,為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著豐厚的資源。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2]于平.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J70-05
A
1005-5312(2016)02-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