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蘭 翁邏沿
(1.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杭州310000;2.溫州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溫州325000)
電視問政的溫州實踐
周玉蘭1翁邏沿2
(1.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杭州310000;2.溫州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溫州325000)
作為一種“社情民意”上下溝通中轉的重要渠道樣本,溫州廣電集團的《電視問政》已經有了近兩年的成功實踐,政府的執政方針短時間內被迅速傳遞落實,而群眾的意見和反饋則通過電視節目的暗訪、調查真實呈現,“兩代表一委員”和普通市民作為問政方與政府官員所代表的被問政方通過電視節目載體良好地實踐了電視對話民主;電視媒體拓展了其核心社會功能,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近三年,“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輿論監督節目的新常態下實現了創新表現,在與互聯網新媒體的激烈競爭中拓展了其功能與定位。
社情民意;輿論監督;新媒體;互聯網
電視問政,是一種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電視節目類型,其最為核心的表現形式就是在電視演播室中,由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和普通民眾當場詢問政府職能部門的官員關于經濟發展、社會安全、食品安全、政策法規等等方面的問題,并“原生態”地展示在電視觀眾面前,可以這樣說,電視問政提供了一個由媒體搭建的平臺——在平臺的兩邊,一邊是對當地社會發展進步謀劃設計并執行的政府官員,而另一邊則是負有監督質詢重任的代表委員和最終承擔政策行為結果的普通民眾,在第三方問政嘉賓客觀公正的點評分析研判下,問政方與答辯方雙方在同一時空之內,面對鏡頭,面對鏡頭前的萬千百姓,說情況、闡事實、論道理,官員們是對自身工作的答疑、說明和承諾,而代表和民眾則是通過節目看到與本地社會生活發展脈絡和民生走向休戚相關的政策法規實施的狀況及效果。
這種新的問政形式一經誕生,就被多個電視臺效仿、引用。溫州廣電集團在2014年一年時間里,共推出了五場《電視問政》節目,收到各類投訴、舉報1500余條,電視節目直播期間,參與微信平臺互動直播的達1720余人次,參與微博互動的達1000多人次,目前微信公眾號累計關注人數近千人。五場問政所涉及的39個案例,均得到解決或有明顯推進。
2015年,《電視問政》節目持續“參政議政”、“輿論監督”平臺的搭建和“問政”行動,按照“每月一問政,每場一主題”的策劃思路,全面融合微博、微信、互聯網直播等多媒體手段,繼續打造全新問政平臺,搭建起一座民眾與政府溝通、交流的橋梁。截至10月底,一共進行了六場問政節目,涉及城市文明、交通建設、工業園區建設、安全生產、治水及食品安全等社會民生話題,涉及案例42項。
節目播出后在當地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電視問政這種特殊的溝通交流的方式,在溫州這樣一個領風氣之先的經濟發達地區,使官員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它體現了陽光透明的執政理念,一種依托電視節目產生的特殊的民主形式——“電視對話民主”成為節目在溝通社情民意,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通過程中非常令人矚目的表達形式;非正常拍攝的電視短片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缺陷的表現和實時播放能夠使政府各職能部門真正面對事實,積極思考落實解決和改進之道;將相關區縣或職能部門的領導請到現場對電視短片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進行現場解答,考驗了干部的多種能力——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安撫民眾、危機應對等等能力,這些能力的現場訓練無疑加強了政府機關的行政執行力;電視問政也像一面鏡子,讓每個被問政區縣或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照這面鏡子,看一看自己分管的領域行業工作的狀況及缺陷,日常的監管做得怎么樣,遇到相關的問題怎樣解決,節目在傳播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并且反映出了電視問政節目的強大的媒體功能和作用,這些都是在互聯網新媒體巨大壓力下傳統電視媒體應該重新被認知的特質。
電視問政這種特殊的電視節目形態通過構建公眾參與政務監督的互動平臺,創新“電視民主”樣式,提升百姓參政議政的程度和方式,回應百姓生產生活關切,解決實際疑難問題的特殊形態,整個節目呈現出相當多的亮點,集中表現在“搭建電視對話民主平臺,創新多方利益表達”、“突破了互聯網新媒體威壓,尋找到電視媒體搭建政民溝通基礎平臺的公用”等兩大核心作用。
1.主流媒體“問政語態”的開拓——電視版本的對話民主與直播紀實手段的結合,電視媒體創新民主形態,搭建社會群體多方利益意見表達平臺,溝通大于指令,權益先于權力充分展示,電視問政節目成為社會多層群體利益傳遞、保障的載體;
《電視問政》節目的開辦,其最核心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媒體搭建的交流溝通的平臺——在“問政語態”的基礎上,兩代表一委員及普通民眾可以通過這個公開的平臺直抒胸臆、直接參與政策法規的討論制定,監督行政法規的實施效果,電視版本的對話民主與直播紀實的電視手段相結合,電視媒體創新體現出了一種民主交流的樣式。在這個民主交流的層級上,多種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得到了直觀的表達,在鏡頭前,權益先于權力被充分尊重,在電視節目提供的“議程設置”中,溝通交流代替了直接的行政指令,電視問政節目成為社會多層群體及公眾利益傳遞、保障的載體。
政治參與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參與形式的日趨多樣化,是我國公民的平等意識、主體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和參政熱情得到極大提高的一個明證,就是在這個民意發展的基礎之上,媒體創新設計的“電視問政”類節目、“公共新聞類節目”才能逐漸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我國仍然存在大量的政治冷漠和參與政治民主的渠道選擇模糊現象,而如何使電視問政不會淪為新的形式主義,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問政重在問責”。不可否認,電視鏡頭下的逼問和追責,可能會對某些部門負責人有所觸動,種種新的壓力和要求會促使問題或狀況的解決。但是,我們都知道,政府的運行是有其自身的特征和運行規律的,要以它自身的獎懲體制去規范和約束,媒體最大的功用就是保持這一獎懲體系的透明公開和廣泛傳播,只有搭配這一“問責機制”的電視問政,才會避免“一問了之”的弊端。必須通過制度設計,將問政與問責緊密結合,與電視媒體聯動互通,問政才能動真格,問責要追究到底,而這一切都清晰地呈現在民眾面前,這樣才能樹立問政的威力,打造政府的公信力。
(2)電視問政的關鍵作用還是要倒逼政府部門徹底轉變工作作風,激發各級干部的責任心和事業心。與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是為了倒逼浙江經濟轉型升級,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相一致,電視問政也是一種倒逼機制,它可以倒逼政府職能部門的官員,知家底、重民生、講方式、重實效,真心實意撲在工作上,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讓各級干部走到群眾中,跟群眾面對面,把問題解決在日常工作中,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才是電視問政應當追求的功效所在。
(3)電視問政方式也需要創新。電視媒體要做兩方面的工作:既要幫助領導干部了解民生訴求,知曉百姓吃穿冷暖,同時還須培養一大批關心社會發展,能為政府職能部門出謀劃策的“熱心市民”,他們是除代表委員之外人數更為廣泛,代表利益更為全面的群體,媒體要培養他們“指點江山”的能力、建言獻策的能力,只有公民的廣泛參與,電視問政才能問得好,問得準,電視對話民主才能取得最大功效。
2.作為電視媒體參政議政的方式,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突破了互聯網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發展帶來的威壓,順利尋找到了媒體自身參與“生態競爭”的方法與手段,積累大量的有益經驗,為更好地發揮出電視媒體在轉型社會復雜矛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更好地搭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基礎平臺做出更積極的嘗試;
11月26日至27日,我省開展市級廣播電視臺深度調查類、評論類新聞欄目抽評工作。溫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政聚焦》獲頒一等獎,溫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人民問政》獲頒三等獎。評委認為上述電視欄目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積極關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全省性重點工作以及涉及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采訪、調查深入細致,報道、評論有理有力,有效引領社會輿論,較好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關注本地及域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聚焦社會焦點、難點問題,調查直擊要害、披露真相,點評新穎權威、犀利到位,以建設性態度開展輿論監督,促進群眾關心熱點問題的解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疏導社會情緒,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
而在筆者看來,評委們的評語只是強調出了兩檔優秀欄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記者編輯們的不懈職業追求,更進一步的,中央一段時間以來嚴格的思想、工作作風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可以說是為全國各地媒體的輿論監督類節目提供了一個廣闊迅猛發展的寬廣背景,相當于給節目的“生長”吃了一劑“定心丸”,打了一針“強心針”,為建設性輿論監督節目創造了發展的“新常態”,媒體可以更有底氣地面對各種違法亂紀、不正之風、懶政庸政,他們開展監督的立場、方式和表現手段更為豐富多樣,新創的參政議政、輿論監督類節目以“建設者”的姿態,自覺擔當起社會責任,把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使參政議政、輿論監督產生最佳社會效果。
主流媒體占領輿論監督的制高點,環境好,新聞工作者通過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新聞輿論監督表現方式,處處以建設者姿態出現,不但不會激化與地方的矛盾,反而能融洽與地方黨委、政府的關系,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和記者的威信,尤其是對直接關系到百姓切身利益,且現實生活中急需解決,需要引起上級或主管部門足夠重視,在一定范圍內整體聯動才能解決的問題,需把握好時間,公開報道,促成問題的解決。《電視問政》節目就是巧妙的順應了時代潮流,把握了參政議政、輿論監督節目發展的最好的時候,突破了互聯網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發展帶來的威壓,順利尋找到了媒體自身參與“生態競爭”的方法與手段,積累大量的有益經驗,為更好地發揮出電視媒體在轉型社會復雜矛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更好地搭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基礎平臺做出了更積極的嘗試。
G206;D63
A
1005-5312(2016)0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