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靖霖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淺談如何通過電影美學展現東西方生死觀
遲靖霖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東方人和西方人自古就懷有不同的生死觀,東方人大都逃避死亡,并且將“氣節”看的很重要;西方人普遍認為只要有信仰,死后靈魂永存。當電影遇到死亡主題,會通過營造移情共鳴、運用蒙太奇、使用有符號意義的意象等方式闡釋各自的死亡觀。
死亡;差異;美學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的文明開始遭受來自死亡的拷問——戰爭、疫病、安樂死、死刑等都會給人們帶來關于死亡的思考。當電影在表達死亡主題的時候,往往會依照死亡美學來刻畫。但是每個人的生死觀不盡相同,西方人普遍認為通過信仰上帝,人會死而靈魂永存,而東方人則大都回避死亡。西方人認為若生前足夠虔誠死后可以上天堂,而等待東方人的靈魂的卻是森冷的地府。對于如此值得探究和挖掘的世界,電影導演們自然不會放過,于是就產生了一批具有豐富人文關懷和思想內涵的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
電影對死亡的解讀的部分主要包括對死亡過程的拍攝和死亡意義的思考。主要拍攝死亡過程的影片往往突出表達等待死亡的人的狀態,而思考死亡意義的影片往往更關注生者的狀態。
電影《對她說》是一部表現出多種死亡狀態的影片。班尼諾愛慕著阿麗夏,在她入院后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向她訴說,可是在入獄后無法忍受思念而自殺了。阿麗夏和莉迪亞都是腦死亡狀態,而阿麗夏在產下一名死嬰后蘇醒過來,莉迪亞卻離開了人世。在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看似沒有什么故事情節的具體事件,卻又無處不在,導演通過錯雜的人物關系、錯位的愛情以及復雜的敘事結構,描繪出幾個豐富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三個人經歷了死亡或以不同的形式狀態面對死亡——主動選擇死亡的班尼諾、受傷后昏迷直至死亡的莉迪亞、經歷了深度昏迷狀態的阿麗夏。
電影《生之欲》則是一部更注重關注死亡的意義的影片。市民科科長渡邊在經歷了長達二十年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后,被查出身患癌癥。他先是難以接受,后來在同事小田的影響下,看到了生的積極態度,后來為了不虛度自己最后的時光,他決定為市民修建公園,當公園完工的時候也是他離世的時刻。影片通過一段同事們在靈堂上的討論,以一種荒誕的表現形式分析了渡邊生前最后時光的所作所為,其關注的重點不在于死后的現實,而是生前的作為,這種比較典型的東方式生死觀在黑澤明的影片中,被塑造的細膩而生動。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語言,在展示死亡主題的過程中,期望達到觸動觀眾或引發思考的效果,同時流暢細膩的鏡頭語言也必不可少。
(一)蒙太奇的使用
蒙太奇的運用擴大了時空范圍,特別是在死亡主題的電影中,可以通過運用交叉蒙太奇展現主人公死后和生前的情景來達到增強感情傳達的效果,同時,蒙太奇的運用還可以改變影片敘事結構,營全新視覺體驗。
在電影《生之欲》的后半部分中,渡邊的兒子和他生前的同僚一起為他守靈,在這帶著幾分荒誕氣氛的場景中,導演采用了交叉剪輯的方法,將同僚們的討論與渡邊生前做的事情對應著進行剪輯,一次次的閃回展現出渡邊那苦悶和蒼老的臉,正是在這樣的“夾敘夾議”中,觀眾更容易體會渡邊生前的掙扎的心情和拼盡全力的付出。整部影片在結構方面的塑造細致、生動,對于渡邊死亡前的心路歷程表現的非常完整。
(二)移情共鳴的營造
無論是從容進展的故事還是激烈緊湊的事件,觀眾觀影后雖然可能無法憶及所有的具體情節,但是會記得影片帶給其的情感體驗,當電影與觀眾建立起情感聯系,觀眾就會將自身自動代入其中,從而產生共鳴。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死亡是每個人生來就必須面對的歸途,因此,這類影片可以讓觀眾體驗到真實性和現實性,當他們對鏡頭中的人物產生認同感,觀眾與電影之間就已經產生了溝通,導演就可以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意圖,營造更加動人的死亡美學。
《生之欲》就是一部帶給觀眾強烈共鳴的影片:一是父子間的交流困境,二是東方人對死亡的普遍的逃避心態,三是世人對單純的想做好事的心的惡意揣測。身患胃癌晚期的渡邊總是難以向兒子啟齒自己的病情,這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家中的老人生病后往往害怕面對又擔心孩子為難,所以采取逃避的態度。渡邊的扮演者志村喬很好的把握住人物特點,滿臉的愁苦和滿目的空洞,當他無法再面對那個沒有理解和關心的家時,他迫不及待的靠近青春又樂觀的同事小田,想要汲取生的力量,然后他卻又一次被拋棄了。世人都說,親情是一條溪流,永遠源源不斷的向下一代流去,而子女卻從無回復。渡邊曾在兒子手術時細心照料,在兒子比賽時加油助威,在兒子成長時堅持不再婚,但是孩子卻沒有看到他的日漸衰落直到死去。當渡邊死后,建成的公園被副市長歸功于自己,而渡邊的所作所為還要遭受同僚們的議論揣測,雖然同僚們在靈堂上紛紛表態要像渡邊一樣做實事,可是第二天就又恢復原狀了。當渡邊面對死亡時,他將全部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想要在死前為百姓做些實事,正是典型的東方的“為死而活”的思考方式,直到面臨死亡了,才可以不顧一切的做自己,才可以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滿足自己的真實需要。
當觀眾對影片產生共鳴,導演的意圖就已經植入觀眾腦中了。
(三)意象的重復使用
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意象,可以使觀眾加深印象,特別是一些具有暗喻作用的意象的重復出現,也可以增加觀眾對影片的理解。這些細節鏡頭,可以將厚重的哲理融入平常的生活中,并通過自身的強烈象征意義,解釋一些生與死的命題。
在電影《櫻花盛開》中,導演對意向的重復使用頻次較高。其一是妻子杜麗的藍色毛衣,當魯迪敞開衣襟,露出她穿過的毛衣并說著“杜麗,你看”時,這場景已經觸動了觀眾內心、震撼了觀眾感官,因為一位老人穿著女人的衣服,模樣可能會令一些人感到反感。但是當這樣的場景第二次出現時,觀眾已經可以接受并理解老人的行為了,后來當小優看到老人風衣下的女裝時,觀眾已經深深體會到老人的用心和真心,并參與到老人的這趟精神之旅中。第二種意象是老人的手絹,它的每次出現都表達出了不同的含義,當它第一次出現時,它只是一塊老人害怕自己走失的普通手絹,第二次出現時,是孩子無法理解老人而老人不得不獨自堅強的辛酸,當影片最后那變的破舊的手絹再次出現時,暗示老人再無法回到小兒子的家,他的心和靈魂都隨妻子一同安放在富士山下了,這次他并不是弄丟了自己,而是真正找到了妻子得到了靈魂的安寧。影片中的第三種重復出現的意象是小優的電話,它作為舞踏的道具,看起來夸張而簡單,但隨著影片的發展,觀眾開始相信那電話好像真的能連接小優和死去的母親,故事發展到最后,觀眾甚至堅信她可以和逝去的老人通話,對于死亡的敬畏之情在此處得到升華。
死亡是人類永恒的宿命。
中國人對于人死后是否會有靈魂不太關注,關注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好名聲,而西方人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朽。他們認為只要你有信仰,現實和虛無就是想通的。《對她說》展現了幾種復雜的存在關系,馬克和班尼諾是兩個守著各自不會開花的愛情的年輕人,班尼諾一直在向腦死亡的阿麗夏單方面的訴說,他一直在追尋的就是有她的世界,所以以為無法再見到阿麗夏的班尼諾自殺于獄中。他單純而執拗,對他來說,世界已經只剩下阿麗夏了,當他離開了世界里的唯一他必然會走向死亡。班尼諾的死亡是自己選擇的直接面對的死亡,他通過死亡了結了自己的思念,其實當人的一部分死去,一部分也就生了,雖然班尼諾的肉體消失于凡世,但他的內心卻到達了從前無法企及的境地。
黑澤明的死亡是一種更東方的闡釋:只有想到死亡,才能給予生意義。在《生之欲》中,黑澤明展現了一個“純東方”的死亡觀——用生前的印記填補死后的虛無。而《櫻花盛開》則是一部更直觀表現東西方死亡觀差異的影片。導演將小優定位為一名引導者,在她的努力下,魯迪終于相信他可以通過舞蹈跟死去的妻子交流。因為西方人普遍相信靈魂的存在,所以當他穿上妻子的衣服時,他相信他們的靈魂已經結合在一起,并以此將現實與虛無相連。少女小優明顯帶著幾分浪漫主義色彩,在她的世界里,死亡帶給她的是對生活加倍的熱愛,這種死亡賦予生活意義的思想又極具東方特色。其實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極力向觀眾展示出妻子杜麗一直沒有離去,她陪魯迪跳舞踏、與他相擁的幻影也表現出西方人對靈魂說的認可。就像坎貝爾曾說過的一句話:活在活著的人的心里,就沒有死去。
當下的世界影壇被各種靠獵奇或視覺沖擊吸引觀眾的影片充斥,影片的拍攝被各種娛樂元素和商業化影響,很少有能夠嚴肅對待死亡主題的優秀作品出現。其實無論是西方關注靈魂的死亡觀還是東方“死亡賦予生以意義”的生死態度,都有很多值得深刻探究和挖掘的精神內涵,如果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嚴肅對待,也不乏會出現像獲得奧斯卡的《入殮師》之類的優秀影片,死亡帶給人們的不應只有恐懼和悲傷,還應該有溫暖和純凈。
J905
A
1005-5312(2016)02-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