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歌陽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水泉掃帚工藝調查
修歌陽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水泉鎮位于興安盟東南部,地處淺山丘陵向平原過度地帶,西距突泉縣22公里,東距吉林省洮南市80公里,據《突泉縣志》記載,“水泉鄉境內有10眼山泉,鄉政府駐地西南有一山泉,水量較大,遠近聞名,水泉鄉地名,即由此而得。”自古以來,掃帚是居家保潔必備用具,突泉水泉工藝掃帚繼承了歷史上掃帚編制的傳統技法,又因選料和工藝不同而具備了更多的用途和價值。大宗產品專為工廠車間船塢等工業生產使用,因品質優良而遠銷美國、澳大利亞、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但同時,在收購原材料、制作和銷售等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此次調查突泉水泉掃帚工藝,主要是來源于突泉步陽清潔用具有限公司提供的材料。
掃帚工藝;清潔;長纖維高粱草
(一)起源與現狀
掃帚是掃地除塵的工具,源于中國。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只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于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制成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于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材料,改制成了掃帚。今天,歐洲、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廣泛應用一種用高粱稈做的掃帚。直至今日,掃帚仍然在應用,掃帚的樣式也已多種多樣,但多以以棕制為主,許多功能已被吸塵器代替。
(二)寓意與典故
掃帚的歷史久遠,常見于各種文化中,是除去塵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齊書·劉休傳》:“令休於宅后開小店,使王氏親賣掃帚皂莢以辱之。”《隋書·五行志上》:“金作掃帚玉作把,浄掃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猛抬頭看見他檐下掛著一把破掃帚。”趙樹理《三里灣·奇怪的筆記》:“她給家里做過什么活……在院里沒有動過掃帚!”
時至今日,各地均有端午節室內懸掛掃帚、桃斧、香包以聚財、辟邪、正氣的風俗。
掃帚因用途不同固有不同的樣式與功能,從大小來說,長桿大頭的掃帚常用于面積比較大的場所,使用方便,清掃效率高等有利功能;短把小頭的掃帚,或又稱為笤帚,更易于清掃的小范圍場所;當然還有通過以上兩種掃帚演變來的,短手柄長形整齊短頭的掃帚,又稱掃床掃帚,適用于清掃床面這類家用用具。從制作選材來說,竹梢制作的掃帚用于清掃室外場地或質地堅硬的地面;高粱穗制作的掃帚更適用于需要仔細清掃,且在清掃過程中避免產生大量灰塵的室內;而質地更為柔軟細小的金絲草、軟塑料刷制成的小型掃帚,通常用于室內怕擦痕的地面或床鋪的清掃。由于掃帚的適用性廣泛,固出現了許多衍生品,我們這里不能一一舉例說明,但無論是樣式還是質地,大小還是選材,掃帚成為我們居家保潔的必備品,它的衍生品(掃地機、吸塵器等)更為我們的家居清理提供了便捷。
水泉工藝掃帚與傳統手工掃帚制作的初衷,都是更好的為家居清潔生活服務的,在制作上的實用性、適用性都是手工掃帚制作的根本。選材大多是高粱米等農作物附屬品,在制作的過程上都遵循著從頭到柄的順序,在成品的呈現上的外形也大致相同,但在具體的制作上還是存在著差異的。
在選材上,水泉工藝掃帚選用美國長纖維高粱草,相對于普通高粱穗,長纖維高粱草具有不怕濕、不沾油、耐磨損,柔韌性強等特點;在制作工藝上,水泉工藝掃帚場聘請黑龍江掃帚老藝人前來培訓員工,在繼承傳統工藝掃帚制作的同時,手工編入了彩圖與文字的創新,外形與樣式更為美觀;在功能上,水泉工藝掃帚除了有它傳統的清潔功能外,更具觀賞性;在銷售方面,除了針對以清潔為目的的消費者外,還銷售以裝飾擺件為主的掃帚禮盒等等。
首先,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三省,尤其是遼寧一帶,涌入有大量農民逃荒來到興安盟地區,為此地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術,其中種植業和手工藝方面成就尤為突出。因此,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突泉一帶,農民為主要人群,不僅能夠自己種植糧食自給自足,同時,種植高粱米產生的掃帚糜子也能夠自己制成掃帚用于生活清潔,從這一方面來看,掃帚在當地的銷售上就缺失了一大部分消費者。其次,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生活水準也有很大的提升,掃帚已經不能夠滿足細致的生活清潔要求,尤其是在大都市等生活高質量地區,它的功能性逐漸被除塵器、吸塵機等衍生品代替。再次,突泉水泉工藝掃帚在制作上的整個過程,全部是由制作者手工完成,與機械生產相比在制作時間上更長,產量上更少。對于向外銷售和出口大量的工藝掃帚來說,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最后,在調查的步陽清潔用具有限公司中,該公司為了確保工藝掃帚不僅外貌美觀且質量和功能性更為上乘,引進了美國長纖維高粱草,這在無形中加大了生產成本,定價也要比一般的清掃掃帚高出許多,而競爭如此激烈的清潔工具市場上,僅僅用來清掃的掃帚定價不宜過高,這也成了水泉掃帚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齊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2]內蒙古縣志編纂委員會.突泉縣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G264
A
1005-5312(2016)02-01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