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顏 周 靖 劉亞娟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51)
論貴州織金穿青人服飾的文化內涵與成因
魏紫顏周靖劉亞娟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5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民族與民族間的文化也相互融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國,許多民族因為與漢族生活時間較長,導致自己族的語言、服飾淡化。許多工作人員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對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的穿青人的服飾、居住環(huán)境、飲食、婚嫁、家庭、信仰、民間藝術等多方面進行研究。了解穿青人的服飾內涵與成因有助于各民族間的交流。
婚嫁;服飾內涵;變異性;文化
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的形成源自于他民族的起源,而且他們的文化等各方面也會隨著他們聚居地的變化而不斷地演變。
據(jù)史志記載,穿青人的族稱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穿青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被遺忘,但是作為一個民族,服飾保留著自己民族的特色。據(jù)傳商紂王時期我國有八百陣諸侯保商天子,為東、西、南、北、中為五方,各方以顏色為代表,青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由此可見,穿青人的祖先是東方諸侯中的一路,按朝廷安排軍民必須穿青衣服、帶青帽子、著青履、大青旗而住在商丘之東丘。穿青人與其他族區(qū)別在于婦女不纏足,喜歡穿細耳草鞋,和帶有云勾鼻花鞋,腳上綁青色綁帶,袖子是分兩節(jié)的滾花邊大袖口衣服,束腰帶,帶大勾型耳環(huán),梳著三把頭。所謂的三節(jié)衣,兩節(jié)袖的花衣服。是用青色和藍色的兩塊布連接拼湊在一塊而構成,上節(jié)為青色到腰部,下節(jié)為藍色到小腿。用寬白布鑲邊,衣領用一寸左右的白布鑲成云勾型花邊;主袖子外面套兩層活動袖,一層比一層短,外出套肩袖口更大,形成武士護肩甲的形狀。每一層袖口都繡有云勾花邊,看上去就像三節(jié)連城的;衣袖是活動的,翻二留一或全翻在肩后,故有翻托肩或外托肩之稱。
世界各地因為風俗文化不同,在婚嫁上也會有很大不同,并逐漸形成具有自己地區(qū)民族特色的婚嫁服飾。穿青人的婚嫁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禮節(jié)繁多,卻不失風趣。從籌備婚禮到成親要幾個月時間,整個過程特別復雜。穿青人的婚禮不像現(xiàn)代式的婚禮,所講究的也不一樣,現(xiàn)代婚禮崇尚簡單、追求時尚、展示個性,穿青人的婚嫁卻依然保留著自己特色。一場婚禮延續(xù)三天,現(xiàn)在禮節(jié)已經簡化,但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
隨著社會發(fā)展,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戰(zhàn)爭的頻繁導致人們流離失所,也進一步促使民族融合,穿青人的服飾文化也大部分消失,不過在畢節(jié)許多偏遠山區(qū)還保留著穿青人多服飾文化,有圖片記載,在民國時期,穿青人的衣服是由青色和藍色接連拼湊而成,上節(jié)為青色到腰間,下節(jié)為藍色到小腿,衣襟用差不多一寸的白布做云勾花邊,袖為三節(jié),也都用白布云勾花邊,男人則喜歡穿青布長袍,女孩子的衣著不需兩者聯(lián)合,用純青或純藍制作。
各族人的服飾是由本族人所確定的,由于社會多方面影響,民族服飾也趨于現(xiàn)代化、大眾化,更容易讓接受,還因為舊社會民族歧視,強烈要求改裝。導致后穿青人的服飾大部分地區(qū)與漢族人沒有大的差別。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我認為穿青人會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自己的服飾,予以更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fā)展和這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穿青人之所以叫穿青人,是因為他們喜歡穿青色的衣服,據(jù)說穿青人是商紂時期保衛(wèi)商王五方中的東方,衣著顏色為青色,由此可見穿青人愛穿青色衣服是他們的習慣和信仰,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每一種服飾的構造都有他的意義,也有著他的功能,服色也代表著它特有的含義,從穿青人服飾的設計來看,衣服大而寬松,有便于耕種,青色也比較賴臟,不用常常清洗,用白邊云勾布鑲邊,顯得簡單大氣。從穿青人用的背扇和肚兜來看。云勾紋對穿青人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在他們的服飾中出息得最多的就是云勾紋。
穿青人的服飾文化的內涵與成因并非單一民族傳承演變,而是穿青人在極端的自然環(huán)境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為了族群繁衍生息的自然選擇,其形成與變遷有一定的必然性。每個民族的文化,服飾的改變或多或少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并且在融合中不斷發(fā)展,不斷去改變。從穿青人服飾文化的演變過程中來看,穿青人并非單一的漢族少數(shù)民族化而來,而是穿青人服飾文化的內涵和成因是經過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更新、創(chuàng)立形成今天穿青人獨有的服飾文化。
[1]方鐵土.西南通史[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徐豐玉,周溶修,諶厚光.平遠州志[M].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3]江鐘岷,陳廷棻.平壩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4]陳宏樞.貴州省織金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穿青人歷史與文化(文史資料第七輯)[M].織金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2004.
[5]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6]范增如.安順“云山坉”不是明代屯軍堡子[J].貴州文史叢刊,1998(06).
[7]張?zhí)?青人的攤文化——“慶五顯壇”[J].叢刊,2001(03).
K29
A
1005-5312(2016)02-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