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麟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陜西西安710065)
西方名畫中關于死亡的含義
張子麟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陜西西安710065)
提起美術人們總會想到美好的事物,美術使人愉快,但是我們也會在一些名畫家的大作中發現有死亡題材的出現,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文章會通過論述探討西方名畫中有關死亡題材的含義,力求發掘作品的內涵深意。
西方名畫;題材;死亡;含義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感到恐懼的事情,也是每個人都感到好奇的事情,但也會出現在美術作品中,以下是幾幅世界名畫作所表現的死亡題材,本文中會一一道來。
先從弗拉西斯科·戈雅的《1808年5月31日槍殺起義者》說起,他描繪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讓人感覺到的卻是人類面對暴力死亡時流露出的瘋狂與恐怖。1808年,拿破侖的雇傭軍入侵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近郊的農民奮起抗擊侵略者,可不幸斗爭失敗。法國人在5月3日的晚間和次日凌晨,逮捕并屠殺了上千名起義者。據說,從戈雅的畫室正好可以遠望到處決西班牙人的地點。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可靠,戈雅確實向我們呈現了一幅觸目驚心的場景。在幽暗的夜色中,一束光照在正待槍決的起義者身上,他們有的已經倒在了血泊里,中間主體人物的黃色衣服格外明顯,這些人面色恐怖,內心有著無可發泄的憤怒,周圍的人們也是滿懷氣憤,他們有的閉緊雙眼,不忍去看這慘烈的場景,執行死刑的士兵躲在暗處,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的心理,但是從這副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執政者的殘暴和社會的黑暗,給觀眾以靈魂的顫抖,那么這幅畫的意義就已經出來了,哀悼被殺的起義者,并以此向世人昭示統治者的黑暗與殘忍,畫面通過再現真實場景的手法進行創作,雖未在畫面中表現自己的情感但是卻已從畫中人的表情透出對黑暗統治的不滿和對正義的呼喚。
同樣是描寫死亡的主題在不同的作品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有呼喚正義的,也會有表現對生命的渴求,畫家泰奧多爾·藉里科的《梅杜薩之筏》真實的再現了船員們在船觸礁后艱難求生的場景,《梅杜薩之筏》從畫面的構圖、光線、色彩到人物的動態表情以及豐富的想象力,都是無與倫比的。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在畫面上,船帆與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構成一個三角形,成為畫面的中心,向觀眾明白展現出木筏在海上飄蕩的情景。有的人已經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著親人的尸體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沖破了穩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縛,又構成一個動蕩、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們一個推一個,直到最高處的人被高高舉起,揮舞著一塊紅巾。順著他們呼喊的方向,細心的讀者能夠在遠處的浪尖上發現一個細微的船影,與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著生的希望,但是從這幅畫的社會背景來看,很顯然畫家在這一海難事件中,看到了與復辟年代法國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這幅畫就不僅僅是通過死亡來反襯人們對生的渴望,更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反映出改變現實社會的渴求。
在這里死亡的含義變為了多種,既是反映對生命的渴求,也表現對舊社會政府的不滿,意味著舊的政府將在風雨中滅亡。
藝術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之下是服務于宗教的,因為宗教的影響,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都帶有宗教色彩,宗教畫中也不乏死亡題材的畫作,埃爾·格列柯的《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在當時的畫作中具有代表性,《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源出一個中世紀的傳奇故事:奧爾加斯伯爵是托萊多的名紳,大財主,全名是唐·岡薩雷斯·魯伊斯。作為托萊多市民,他被選為卡斯迪拉教區的書記長,曾向圣多米教堂施過大筆財產。由于他虔誠于教會事業,1312年死時按照他生前的遺愿,應埋葬在這個教堂內。但當舉行葬禮時,發生了驚人的奇跡:天國派了兩位圣徒--圣斯蒂反與奧古斯丁--從天而降,親手為他埋葬,把他的尸體送還大地。畫家把這幕傳奇圣跡作這樣安排:畫分兩部分,上部是伯爵被召回天國的情景,下部是下葬的場面。在下部,在安放遺體棺材的右側,一主祭正在人群中虔誠地讀著經文,左側一僧侶低首靜思,好象是在與遺體告別。人群被排成密集的列隊,組織在畫面下方的主要位置上,這是前來吊唁的貴族與來賓,一個個都穿黑色喪服、白色領子,有的表情十分豐富,有的穿梭其間。實際上,這些人是托萊多市的名門望族,畫家運用熟練的素描功夫,刻畫了這些站立整齊的人物的肖像特征。右邊一個身穿白色法衣的主祭,以驚訝的表情凝視著天空,借以說明所發生的這一突然降凡的奇跡,畫家利用天使下凡這一現象體現伯爵生前做的善事得到了應有的善果,以之教化民眾。很顯然這是將伯爵的葬禮神話了,在有著教育人們向善的意義的同時也迎合了教會的傳教需求,仿佛伯爵的死更加給他帶來了進一步的靈魂的升華,利用伯爵的葬禮為宗教服務,教化了人也許宣揚了天主教教義。
關于死亡的畫作還有很多,這里礙于篇幅也就不多說了,但是無論什么樣的畫作,都包含著作者的心意,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死亡的意義是多種多樣的,還有一些我們至今也難以搞懂的神秘,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會清楚,本文中說的也不過是我自己的看法,關于死亡的說法多種多樣,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發掘。
[1]馬曉琳.西方美術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2]陳伯雄.世界名畫鑒賞[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
[3]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J209.2;I210
A
1005-5312(2016)0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