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其鑫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理學思想下的宋代繪畫探析
焦其鑫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宋代理學盛行。理學的出現是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融合的結果。以“理”為萬事萬物的本源,以“格物致知”為其基本的命題。提出“理一分殊”的概念。指出天地萬物之理為總的“一”,在此之外,每個事物又各自有一個理。那么在繪畫方面的表現則是尚工寫實,“理趣”盎然。
理學;繪畫;格物;踐履
自隋唐三教融合的觀點提出以后,三教便相互借鑒,完善己身。到了宋代,理學家在傳統儒家哲學的基礎上吸取了道家辯證的思想和禪宗的“心性”之說,取長補短、相互借鑒,闡明了“理”的基本內涵。因其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又稱為理學。宋代理學思想以“理”為萬事萬物的本源,以“格物致知”為其基本的命題概念,朱熹認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其極處無不到也。”認為只有“格物”才能“致知”,強調“內省”和“踐履”。在這種大的哲學背景下,宋人作畫多受理學的影響,在繪畫創作方面要求畫家能夠深入自然,分析客觀對象的生命構造,抓住物象之內理,集于情思,發于筆端。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所說:“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且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意思是說在繪畫創作時既要多觀察,勤觀察,觀察入微,又要深刻體驗客觀對象的內在規律,這樣在作畫的時候才能做到物我兩忘,最終表現出物象之神、造化之韻。
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宋代繪畫在功能上也出現了相應的轉變,從以前的維護倫理道德且富有功利性的目的轉向對藝術本質的內在探求。在觀察方法上理學家邵雍認為:“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又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非觀之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之后朱熹又提出了“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的思想。這些觀念對宋代繪畫產生了巨大影響。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有一段關于物象觀察的描述:“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山水者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上文中郭熙詳細敘述了在畫花、竹、山水時的觀察之法,并且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身即山川而取之,指的就是“踐履”,此外這里還頗有蘇軾“身與竹化”的味道。山水云氣四時的變化是“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山水煙嵐四時的變化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種對自然山川如此形象的把握,源于對大自然內理的準確捕捉,不是簡單刻板的去描繪對象的外貌形狀,而是在觀察的同時結合了自身的生命體驗后的結果。正如唐人張躁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個心,指的就是內心的觀照,即以林泉之心觀物境之美。林泉之心就是要以澄凈虛懷的態度看待山水,而不是以驕奢之目抱有功利之心看待山水。只有經過林泉之心的內在關照,才能把握自然之理,造化之韻,山水之美。
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名國家的統治者來講他是失敗的,《宋史》卷二十二《徽宗志》有云:“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但作為一名藝術家來講他又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據《畫繼》卷十載:“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結實,喜動天顏。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畫院眾史令圖之。各極其思,華彩燦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舉右腳。上曰:‘未也。’眾史愕然莫測。后數日,再呼問之,不知所對。則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舉左。’眾史駭服。”趙佶能察眾畫工之所不及,能夠捕捉孔雀細微的動態特征,可見其觀察是多么的仔細了。趙佶的畫雖重“理趣”但卻又不失“情趣”,所作花鳥畫更是集詩、畫于一體,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其在《芙蓉錦雞圖》中自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在《臘梅山禽圖》中自題:“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詩歌與繪畫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統一的整體,畫面的藝術性大大加強。
總體說來,理學觀念影響下的宋代繪畫呈現出一種“格物”、“致知”、“內省”、“踐履”的精神態度,追求細節的真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在格物精神的影響下,在林泉之心的觀照中,宋人所繪多能把握對象的典型性,為觀者營造出了一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藝術境界。
[1]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趙力,賀西林.中國美術史圖錄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J212
A
1005-5312(2016)0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