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志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意象油畫的形式之美
劉學志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中國畫在藝術理論的造詣上要高于油畫,也同時影響著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意象油畫正是結合了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美學,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了藝術家精神層面的造詣。它不僅是對物象的單純表現,同時也是藝術家主觀的精神感受,在我看來意象油畫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精神層面上的形式感,即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意象;中國化;形式感;體系
意象畫的興起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反映的是我們對于自然神性和靈性的向往,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對自己向往的那片凈土的發現和宣泄!對于形式感的追求是意象畫最本質的體現,這種體現所呈現出的那種視覺和思想上靈動之美無論從學術上還是理論上都是無懈可擊的!
從油畫史的發展角度講,意象油畫是較為能夠包蘊中國詩性文化特征,也比較能關照東方文化哲思的表現形式。現在有許多藝術家包括一些學者提出“油畫名族化”的口號,意象油畫似乎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路程,為了更好的去接受、發展、通透這一舶來之物,中國的藝術家們希望通過借鑒中國畫來更好的吸收西方油畫之精髓,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邯鄲學步的模仿并不能真正獲得油畫之精髓。
1.“意象”之美。意象油畫理論來自東方文化傳統,是西方油畫與東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一個必然趨勢。對于意象的解釋,東西方的理論各有不同。中國文化博大之精神對于的解釋是十分的寬泛。這種寬泛的概念在我看來便是中國繪畫精髓之所在,也正是有這種寬泛的理念,中國繪畫更顯得博大精深,對于這種寬泛的解釋中國歷代歷朝的畫家給出的言論大同小異。而西方對于“意象”的價值追求則是在后印象主義之后,自后印象主義之后,西方的藝術家們把油畫的優勢色彩發揮到了極致,在后印象之前是以透視法和光影法為手段的現實再現時期。而在后印象之后則是以極盡“表現”為能事,此之“表象”之能事也就是我所要論述的論點“意象”。意之象,意生于靈動之中,象藏于畫中之景。妙兮奇兮!此中之景美不勝收!
2.“形式”之美。在意象畫中色彩間的搭配與運用固然重要,但是意象之靈魂所在則是“形式”上的,依個人之拙見,意象畫的形式之美是一種技術與技巧,是一種先驗的范疇。“意象”特質源于中國人獨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東方獨特的哲思,是一種詩化意境的人生審美觀照。正是因為“意象”本身包含著這種特殊的本質,才規定他的美是“多元化”的,而這種多元化的美感之中,形式之美的特征首當其沖。
美之勝者,重在神形兼備。而神似之處必為妙筆,神乃畫中之精髓,凡畫者缺神則少韻味,而畫中之味重在韻味之處,在我看來中西繪畫的共通之處就在于畫面中存在的那種氣韻生動之法,而此法之妙處就在于作畫者的心態。氣韻因何而存在?“形式”之為也,“形式”之美就是神之似,氣韻之足也!
3.“意象”與“形式”。“意象”與“形式”在我看來此二者有著相輔相成的通感之處。“意象”之美現于“形式”之中,“形式”之感凌駕于“意象”之上,一件藝術品的靈魂所在就在于它所折射出來的藝術氛圍究竟有沒有一種讓人發自內心的哲思性,這種發自內心的哲思性正是“形式”與“意象”高度結合所擴散的一種氣場。平靜之中盡顯宇宙自然之萬象,靈動之中,韻味與至雅之法灑脫于畫布之上,乃上品也!細細品讀,此中之真諦盡躍然于畫家手中之筆,筆下之布,妙哉,妙不可言,“意之象,形之式”乃藝術之精髓。雖不見其形,其形卻躍然在你的心中、腦中、思緒之中。
“意象”與“形式”可以說是自有意象之說辭以來,“形式”之法就應運而生。他們自始至終都是在同一個范疇之內的。
對于意象油畫的探索,藝術家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包括中國古代的一些藝術家,他們對于意象的思考已經上升到了哲思性的高度。石濤曾經提過“一畫之法”,根據吳冠中的說法,這“一畫之法”實質是說:務必從自己的獨特感受出發,創造能表達這種感受的畫法,簡言之,“一畫之法”即表達自己感受的畫法。石濤提出的“一畫”應該是隱寓佛教的“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一”之意,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不光只有畫有意境,音樂、書法都有自己的意境之說。
意境油畫的形式之美是需要藝術家們不斷的去探索和發現的。在藝術家的眼中,美無處不在,但是當這種美有了規矩和方法約束后,似乎這種美就沒有了靈魂,即使是沉魚落雁之美,那也是世俗之美。真正的美是不加任何修飾,沒有任何的胭脂粉末。意象油畫的形式感也是如此,只有放空心靈上的追求,意象的本質才會躍然于紙上,形式的美感才會展現出來!
藝術家的思考尤為重要,在創作的過程中,思考就好像是發動機,給你動力。
意象油畫的形式之感,其本源來自于藝術家對生活和自然的感悟,意象之說自古在中國的繪畫理論體系中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形式之感則是藝術家們經過多年的創作和研究進而通過大腦總結升華所感悟出的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對于在進行意象油畫創作的時候,不要太刻意的去強調技術性,要做到看景有所悟,畫景有所觸,方為能事。在整個作畫過程中心態要放輕松的去畫,要有感而畫,有悟而畫,方可。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范芳.詩意的塑造:吳為山藝術評論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J213
A
1005-5312(2016)02-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