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瑩
(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及應對策略分析
金夢瑩
(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近年來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流行,而我國一些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遺忘。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其次基于這些原因與實際情況,探討了我國應對西方節日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最后進行了全文總結。
西方節日;傳統節日;原因分析;應對策略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千年的發展和文化沉淀,我國現存很多節日,成為了節日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節日傳承著民俗習慣、道德風尚與宗教觀念,寄托著人們的文化情感。隨著全球經濟與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西方節日在中國也越來越流行。
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并非是短時間內形成,也并不是一時之熱,跟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對外文化交流,以及政治上的方針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改革開放打開了我國的大門,我國與外界的交流逐漸增多,不管是文化、政治還是經濟等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也使得外國文化與我國文化不斷交融。人員的輸入與輸出增多,在我國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慶祝自己國家的節日理所當然。我國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感染西方文化,回國后保持著西方的節日習俗也是很常見的。①再加上我國地位的提升,英語也成為了重點學科,英語教育屬于大眾教育,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下,西方節日在我國越來越流行。
(二)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
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在平時的緊張工作之后,遇到節日能夠放松身心,調節緊張的神經,釋放壓抑的情緒,和友人聚會,玩樂,何樂而不為。在引進西方節日后,娛樂性、輕松性較強的西方節日,整合契合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如此西方節日在我國越來越流行。
(三)商業炒作與媒體宣傳
媒體和商家越來越關注西方節日。遇到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等重大節日,媒體都會爭相報道,報道內容包括節日背景、慶祝方式等,推動了西方節日在我國的流行。另外,商家也積極包裝和推行西方節日。雖沒有完全拷貝外國過節日的方式,但是非常重視運用西方節日來制造商機。特別是萬圣節、情人節等節日,在此期間都會推出一系列活動,來吸引顧客,如此,構建了商家與消費者溝通的平臺,也為商家帶來了利潤。商家的推動行為,既是盈利手段,也促進了西方節日的流行。
(四)傳統教育的缺失與政府的引導
學校教育是傳承思想與文化的主要渠道,西方節日的流行也表現出學校教育的缺失,也就是缺少合適的傳統文化教育。歷史課程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課程,但是中小學歷史課程缺乏吸引力,使得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不強。另外政府的潛在引導作用也影響了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展。2008年前,中秋節、清明節不是法定節假日,這導致年輕人不夠重視,現在被列為法定節假日,對傳承歷史文化具有一定意義。
西方節日輕松浪漫,帶有狂歡色彩,且寓意著朋友相聚的時刻,更易被年輕人接受。我國傳統節日大多是走親戚,與親人相聚,反倒成為了年輕人的負擔。西方節日在我國流行,不能漠視,需要正確看待與應對。
(一)吸收優秀西方文化
吸收與借鑒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國發展的部分。西方節日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萬圣節、圣誕節在我國快速流行起來,我們可以在尊重其內涵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節日的趣味性、輕松性,緩解人們的生活壓力;可以利用愚人節、情人節的情趣性,豐富人們生活。另外,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這些具有浪漫情調,又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相契合的節日,應該大力推廣與提倡,鼓勵人們在形式上和實質上踐行節日理念。因此,我們需要充分運用西方文化的精髓,發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二)弘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我國上下五千年擁有悠長的文化歷史,同時璀璨的歷史文化蘊含著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更是積淀著厚重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梢哉f,節日文化不僅反映了民俗風情和宗教觀念,還彰顯著舍己奉獻、尊老愛幼、團結友愛的傳統美德。②如此,需要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慶祝西方節日的同時,也需要銘記我國的文化精髓。讓年青一代了解傳統文化,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真正喜歡和熱愛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年青一代的中國人,了解傳統,熱愛我們自己的傳統,弘揚我國優秀文化。
西方節日在我國流行,我們利用的是其節日氛圍和娛樂性質,來為我們創造輕松的生活氛圍,帶給人們愉快的精神享受。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對于西方節日的流行,應該采取不盲目跟從,也不盲目排斥的態度,吸取西方節日文化的精髓,為傳承我國優秀節日文化服務,使得中西方節日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出優秀的文化,推動我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注釋:
①張瑩.在中國文化國際化背景下對西方節日進中國的幾點思考[J].新校園(上旬刊),2014(09).
②趙愛華.西方節日在中國盛行的原因[J].新聞愛好者月刊,2011(04):60-61.
G122
A
1005-5312(2016)02-02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