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玉
(濱州市濱城區文物管理所,山東濱州256600)
為文物披上科技的護甲
——現代文物保護技術
丁新玉
(濱州市濱城區文物管理所,山東濱州256600)
在現代,科學家們早已將科學技術融入到文物保護研究中,為文物保護領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突破了許多難點,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放眼未來,文物科技亦擁有廣闊的的發展前景。但即便是再高超的技術,也替代不了人的勤奮,不可過于依賴。
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科技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手段應用于文物保護這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已不再是新鮮事。時間流逝不可避免的帶給文物不同程度的損害,文物的保護和研究任重而道遠,將其與高端科學技術結合,不僅可以提升保護質量,更可以提高保護效率,甚至是降低保護成本,這便是現代文物保護技術。
眾所周知,文物是稀有的、脆弱的、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存,是集合了歷史、藝術、科學等多方面價值的載體,其存在對于人類發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護文物本身與其內在價值的完整性,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文物從材質上可分為金屬類、石質類、木質類、紙質類、紡織品類、骨貝類等多個種類,保護方法相當復雜,涉及了史學以多種自然科學。傳統的放置、隔離、粘貼修補等方式不能滿足日益精準的科研需要。舉例來說,從保存難度上,紙質與紡織品文物纖維脆弱,容易變質腐壞,對貯藏環境要求極高,室內溫濕度、酸堿度、光照、防塵防蟲等條件都要精準把握,這僅僅依靠人類感知調控幾乎不可能完成,因此這兩類文物常處于損壞較為嚴重的狀態。但如今依靠科學技術,運用儀器精準掌控室內環境已不再困難,將環境因素影響降降低,大大延緩了紙質和紡織品類文物的腐壞。除了貯藏,科技手段還可以應用在文物的修復、研究和展出等多個方面,相較傳統方式更加安全和準確。簡而言之,科技可以勝任自然體無法完成的工作,變以往的“不可能”為“可能”,讓文物迷人的光芒更加持久。
文物科技并不新鮮,我國的文??茖W研究幾乎是伴隨著文保工作的發展共同成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文物工作者開始提出現代意義的文物保護技術。1965年我國第一所碳十四實驗室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碳定年法技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之前,我國對文物年代的認定靠的是史料記載、外觀比對,準確與否無事實根據,專家們常常因為不同見解而爭論不休。碳定年法的引進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對文物中碳實十四的含量的測定,可以斷定出文物的大致年齡,雖存一定誤差,但在綜合史料等研究后,就可以得出較精確的數據。比如著名的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山頂洞人”化石,過去一直認為距今十萬左右,經碳十四測年,為一萬九千年,可說是一大重要成果。除碳定年法之外,應用于考古斷代的高科技方法還有鉀-氬測定法、熱釋光、電子自旋共振、穆斯博爾法等等。
除了斷代研究之外,科技被應用于文物保護學的領域還有很多。X射線透視技術能夠透視文物內部情況并形成影像,可判斷出文物是否存在肉眼看不見的損傷、腐蝕,或是否經過修補,為文物本身保存狀況評估和后期研究提供了直觀的科學依據。離子色譜技術是通過分析文物本身、以及周邊環境的成分構成,判斷環境中酸堿度、氧化性氣體等因素可能對文物造成的損害,從而確定下一步的防治手段,該技術對古遺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超聲波清洗技術是以弱酸化水為媒介,通過超聲波將文物表面污垢離解分散到弱酸化水中,不斷更換媒介液體來達到無損清洗目的,此種方法解決了紡織品文物的清理問題,清洗過后不僅直觀效果好,還不會損害脆弱的織料。3D打印技術讓文物復制擺脫了傳統翻模復制容易對文物產生損害的問題,并且復制品在外觀上能夠做到與原件幾乎無差異,對文物修復工作有很大助益。還有各種搶救性應急科技措施,比如龍門、云岡、敦煌等大型石窟寺,因為及時采用了化學灌漿、壁畫揭取等技術,才得以保存下來。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可以列舉,這些都是科技帶給我們的恩惠。
隨著科學飛速發展,還有更多更先進的技術正住進走入我們的日常工作之中,在文物保護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套用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二十一世紀是“納米的世紀”。納米材料以其特有的疏水疏油、抗輻射、殺菌、防微生物等優勢,正在被人們積極研發利用到文物保護中來。用納米復合材料制成的表面防護層,可以有效防止各類文物被水分、污染物等環境因素腐蝕,減緩自然氧化,達到目前所用材料無法達到的保護效果。雖然現在納米技術尚在研究開發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將會跨入嶄新的紀元。
文物科技,古與今的結晶。科技不僅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為我們創造了進一步了解和挽留過去的機會。然而再高超的技術也只是手段,真正督促文物保護事業不斷前進的還是人們守護的決心和求知的欲望。如果貪圖便利而讓惰性生根發芽,那一切就成了本末倒置的鬧劇。文物工作者們始終抱持認真嚴謹的態度,文物科技的快車才能行駛得更穩、更遠。
[1]崔麗娟.納米材料在文物科技保護中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視界,2013(12).
G322;K87
A
1005-5312(2016)02-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