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洞冀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0)
庾肩吾《書品》略談
——以自然物象論書
張洞冀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0)
虞肩吾是中國南朝梁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也是一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卓越的書法實踐理論家。他所著《書品》聞名于后世。此書的“九品論”的評書方式被后世沿用。而此著述中的另外一種評書方式即使以自然物象論書。在此作簡要論述。
庾肩吾;自然物象;《書品》
庾肩吾,字子慎,又字叔慎。原籍河南南陽新野(今屬河南新野)人。是中國南朝梁代人。在其時代,庾肩吾不但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政治家,而且在梁代詩壇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其與劉考威、江伯搖、徐昉、徐摛等諸人號稱“高齋學士”。其詩,韻律考究,辭采雕琢。胡應麟稱其詩“風神秀相,洞合唐規。”虞肩吾是“宮體詩”的開創者之一,也被視為是“徐庾體”的代表人。不僅如此,在中國書法史上,還是一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卓越的書法實踐理論家。
他之所以有這等矚目的成就,離不開他豐厚的家庭、社會、政治背景。庾肩吾生于優越的官宦世家,其家族又為南朝梁代士人望族,其一生又受到簡文帝蕭綱的賞識與重用,一生跟隨簡文帝蕭綱,所以其無論在政治上,文學上,還是書法與書法理論上,都有非常好的濡染熏陶與不菲的成績。在書法理論史上,有許多的著述里都有對其的評論。如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中云:“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①張懷瓘《書斷》能品中記錄:“虞肩吾字叔慎,新野人。官至度支尚書。才華既秀。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可謂瞻聞之士也。變態妍殊多慚質素,雖有奇尚,手不稱情,乏于精力。“文勝質則史”,是之謂乎。嘗作《書品》,已有佳致。大寶元年卒。肩吾隸、草入能。子信亦工草書。時有殷鈞、范懷約、顏協等并善隸書,有名于世矣。”②竇臮《述書賦》里都有評云:“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歸文華,拙見草正。徒聞師阮,(阮研。)何至遼敻。使鉛刀之均鋒,稱并利而則佞。(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梁度支尚書。今見具姓名行書三紙。)”。③在這些理論著述里,無論評論如何,暫且不論,這些評論或因其他因素影響。在歷史長河的蕓蕓眾人中經過洗禮能被人記錄流傳至今,可見其書法和書論在當時和今天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具姓名行書三紙”,謂庾肩吾書法墨跡在唐朝代宗大歷年間可見,后未見傳世,無法得其風貌。蓋歷史變遷流落遺失。
其著述方面僅有書學理論著作《書品》傳于后世。此書富含體系。他繼承總結前人的書學成果,論述了書法源流演變,深刻對諸多書法理論問題進行了較客觀闡釋,系統地品論了梁代之前的書家。并且在學習總結前人的書學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書法需“天然”、“工夫”的論點;還有被后來諸書家延用的“九品論”。他是書法史上用品第式品評的第一人。他的這種品論方式是受到漢末魏晉以來對人物品藻的影響。此后,許多書畫評論著述都效仿《書品》的評論體例。如唐張懷瓘《書斷》,李嗣真的《書后品》,清包世臣的《國朝書品》等。
庾肩吾《書品》除了以“九品中正制”來品評各書家書風外,在此書中,另外一種評論方法是用自然物象來評論。在中國的古詩詞中,用自然界的物象來品評的不勝枚舉。如在《詩經·衛風·碩人》中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④《詩經·鄭風·有女同車》中有:“有女同車,顏如舜華”⑤。《詩經·召南·野有死麕》中有:“白茅純束,有女如玉。”⑥這里面的荑”、“脂”、“蝤蠐”、“瓠犀”、“螓”、“蛾”、“舜華”、“玉”,都是用自然界中的物象來描述人之美。
下面就說一下庾肩吾《書品》中以物象品書。“魚猶舍鳳,鳥已分蟲。”用動物對書體比擬。“龜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燭,垂露似珠。”“分行紙上,類出繭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用動物來對字勢、章法進行比擬。“峰崿間起,瓊山慚其斂霧;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用自然景物對章法進行比擬。“抽絲散水,定于筆下;倚刀較尺,驗于字中。用自然景物對下筆,最后成字進行比擬。“真、草既分于星芒,烈火復成于珠佩。”用自然景物對真草的比擬。“是以鷹爪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游茲蠆尾,”以自然景物對筆畫比擬。“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用自然景物對書法的“形”、“勢”作比擬。“子并,崔家州里,頗相仿效,可謂醬咸于鹽,冰寒于水。對張超書用自然物象類比。“披其叢薄,非無香草;初見涯岸,皆有潤珠。”下之中十五人用自然之香物作比。“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視其雕文,非特刻鵠;人人下筆,寧止追響。”用自然之“味”、“五色”對下之下品二十三人作比。“猶如玄圃積玉,炎洲聚桂。用自然之物對“眾賢”比擬。
對于用自然物像論書,在許多書法理論著述中也有。如歐陽詢的《用筆論》中說:“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啒吻而嶱嶫,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游。”⑦“鐵畫”、“銀鉤”、“枯松”、“巨石”、“鸞鳳”“鴛鴦”皆以自然物象論書法用筆之妙。再如孫過庭《書譜》中曰:“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⑧這些文字對書法中的筆勢、筆墨、書跡、書勢、書形等運用自然物象進行了豐富而形象論述。在讀者反復的研讀揣摩后,在腦海中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與圖像。
《書品》對一百二十八書家的風格、師承上的品論與追索,用僅僅一千九百八十多字系統的進行了很好的論述。庾肩吾以非常多的自然物象作為品書的手段方式。這種自然物象的評品方式也為后者有一定啟示作用。
但這種形象生動的評論方式,筆者有一點自己的看法。用一自然物象描述比喻另一事物或人的這種文學手段,由于各學科本身的特質的不同,呈現出的效果也會有異同。在文學著作中運用自然物象描述會使文章豐富、生動、形象,血肉豐滿。讀者也會通過自然物象想到所要描述事物或人的特征、性質、形象等。如前面講過《詩經》中對少女的描述。在舞蹈中,把自然物象運用到人的肢體語言、服飾、布景、道具等,觀眾也不難通過視覺感知理解所要表達的含義。那對于運用自然物象論書,雖然文章寫得豐富生動,有聲有色,但由于書法藝術本身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它僅僅是通過墨的濃淡、干枯、潤燥和線條的粗細變化形成的造型來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情感世界。這種抽象的藝術,品觀者即使面對一副實實在在的作品也很難把握它的特質和藝術家的精神世界。那么,對于讀者讀此文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人從各種感覺、感官上感知書家與書風的特質,但另一方面,這種以自然物象評論抽象的書法藝術的評論方式又有一定的抽象度,某種程度上略有點“陽春白雪”,讓人有點難以具體的捉摸、理解和把握。那么,這就需要藝術家反復的研讀與實踐、實踐與研讀,從而從所描述的自然物象中領悟神奇“造化”富含書法的形質特性。
注釋:
①張彥遠,唐撰,武良成,周旭.法書要錄[M].杭州:浙江人名美術出版社,2012:59.
②潘運告.中國書畫叢書·張懷瓘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198.
③潘運告,云告(譯).中國書畫叢書·中晚唐五代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73.
④⑤⑥姜亮夫.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98:45,112,164.
⑦⑧潘運告,云告(譯).中國書畫叢書·初唐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21,69.
I207.22
A
1005-5312(2016)02-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