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容雯
(云南大學,云南昆明650091)
如何理解“朋友圈”圈出的當下藝術
高容雯
(云南大學,云南昆明650091)
在藝術資本化,網絡信息傳播泛濫的當下,所謂的當代藝術也許只是時間意義上的當下藝術,藝術現狀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對于這一現實,我們需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態度與立場。
虛擬社交平臺;信息傳播;當代藝術;資本
我所理解的當代藝術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是時間概念上的,指當下的藝術和正產生在我們所存在的時代的藝術,一是觀念概念上的,表現前衛的思想與深刻的內容,反映有鮮明特征的藝術觀念,并且符合藝術的發展演變之規律的藝術。而被宣傳于朋友圈,這樣一個流行于大眾的自媒體平臺的當代藝術,更多的是前者的意義,一種活躍的當下藝術。
社交網絡作為一種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在國內從九十年代末的產生到如今的普及,時間并不算長,而以個人空間的形式所存在的,類似于微博、微信等虛擬的社交平臺的興起,也不過數十年。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進行“曬圖”、“曬文字”的活動,這樣的行為實質上是“曬思想”、“曬生活方式”、“曬價值觀”,上傳的內容可以是個人分享,也可以是商業宣傳,這是根據不同的群體對于這一平臺的不同理解而異的,而無論我們對其如何使用,虛擬社交平臺的這幾個優點是不容忽視的。
虛擬平臺的自媒體功能是特別強大的,作為自媒體而言,只要個人沒有額外的附加需求以獲得更多利益,它就是免費的。
虛擬平臺會自動地將使用者的聯系人隱性地分類為一個個不同往來關系的人脈圈,并且可以讓使用者以最少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去高效率的維系某一個人脈圈的關系。
虛擬平臺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傳播第一現場的視覺經驗與文字宣傳的信息,這對于具有不同功能性的人脈圈子而言,總是具有直接針對性與最佳時效性。
那么,虛擬的“朋友圈”這樣一個平臺,是如何與當代藝術發生關系的呢?
我們通過時間的積累以及對六度人脈定律的利用,在虛擬平臺中,構建出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并且具有某種特定目的的人脈圈,然后通過頻繁的個人能力展示與信息傳播,來提升個人在人脈圈中的地位,這實際上是很有效的方式與途徑,但依舊存在著問題與弊端。
我們需要在一天的時間內,以幾十上百次這樣的高頻率來刷新社交軟件中的各種信息,無論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或是傳播者,這都是需要的。我們來做一個假設,設定我們停止個人在虛擬社交平臺的一切活動,直至兩到三天的時間,之后再次地點開“朋友圈”平臺,此刻,我可以用一個并不夸張的詞語來概括出現的情況——信息轟炸。
在虛擬社交平臺中的藝術人脈圈當中,每個圈內人都會在第一時間內為自己的作品、文章、展覽、或者是人脈關系來做信息傳播,同時,也為別人宣傳,在張貼信息的同一時間,又會忙不迭送地接受別人所傳播的信息,為別人所發布的宣傳來點上一個贊,以達到維持個人人脈圈穩定的目的。甚至在同一個時間內,會有相同的信息從不同的個體傳播出,這樣就形成了信息的重復現象,對于這樣的現象,如若在一個度以內,可以達到信息的強調的效果,但是一旦超過了某一個度,便會使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與視覺疲憊,導致對信息產生麻木的反應,反而會潛意識地將信息進行自動過濾與忽略,至于這個度的零界點處于怎樣的位置,我們暫時擱置不談。
當下的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策劃、藝術展覽、藝術媒體和藝術收藏構成了一種有序而相對穩定的資本化的藝術市場結構,每個參入者都擔當著其中的某一角色或是環節,缺一不可,這一現象在藝術的“朋友圈”中有著明顯的體現。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對藝術的創作者而言,發布個人作品以及藝術批評家對于自己的良好評價是為了像市場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投資的資本。對于藝術藏家來說,宣傳個人價值增長趨勢良好的藏品是為了展示實力并吸引真正有潛力的資本來投資。對于藝術批評者而言,頻繁地曬出個人參加各種高質量的展覽的照片以及與藝術批評相關的各類文字,更多地是期望自己在藝術圈中的能力與地位能夠為大眾所認識和肯定,以便擴大個人影響力。至于藝術館和藝術媒體,他們肯定是熱衷于宣傳自己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的合作,從而提高知名度。
“朋友圈”平臺的作用只不過是把宏觀的藝術市場信息,縮小到手掌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獲得你所想獲得資訊。
中國的藝術市場至今也是構成了一個資本化的局面,藝術的資本化使得藝術市場被大量涌入的資本強力地沖擊,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多數藝術家的創作思考,收藏者的市場語境。投資與財富等詞匯,被等于藝術,金融理財理念下的藝術市場走向了一種繁忙與膨脹的狀態。
網絡的應用使得發展變得迅速,主要原因還是對于高速與高效的追求,這一大眾價值關在藝術圈中有著明顯的體現,藝術品的交易因為網絡社交的普及而變得快捷。面對這一現實,在這魚龍混雜的藝術市場,與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的藝術資訊平臺,我們需要有的是自己的價值立場與判斷態度,對于藝術的好與壞也要有自己的定義。以有品質的當代藝術來替代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當下藝術,而不是在藝術圈中,如和稀泥一般地游走,然后迷失自己,直至離藝術的真諦越來越遠。
G206
A
1005-5312(2016)02-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