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月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300)
莒縣過門箋的保護及創新探析
趙秋月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300)
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杰出代表,它展現了莒地古老的年節習俗,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作為一種獨特的剪紙藝術,莒縣過門箋以“鑿刻”為主,色彩鮮艷,外形簡單,但整體結構和諧美觀,具有歷史、審美、民俗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
莒縣過門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
過門箋是一項古老的手藝,古代文獻中也多有記載,但專門性的研宄卻極為不足。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莒縣過門箋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過門箋形成于農村,是農村文化的一種彰顯和表述形式,對民俗學、歷史學、美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過門箋子是我國傳統剪紙藝術中的一個藝術品類,又叫掛錢、吊錢、齋牒等,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特別是魯南的臨祈、日照等地的鄉村地區。過門箋曾以不同的名稱見于歷代的文獻和詩文中,如唐代韋莊在其詩作《立春》中“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帖繡楣”之句形象地描寫出了當時剪彩幡和在楣間貼“花箋”的習俗。2007年,過門箋被列入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莒縣過門箋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一句民謠反映了人們對門箋的美好寄托。莒縣過門箋是當地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莒地剪紙藝術的杰出代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莒縣過門箋同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具有非物質性、傳承性、活態性、自發性和地域性等特點。
莒縣從古時就對過門箋的懸掛就有一定的講究。每門每窗所掛皆為單數,多為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過去的五色原指青、赤、黃、白、黑,因在喜慶的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后來把五色定為大紅、粉紅、黃、綠和紫,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紅)、五紫(取“五子登科”意),后期也把藍色加上,一套六色(取“六六大順”之意)。每年進入農歷臘月,山東省莒縣的老百姓就開始忙活制作農歷春節用的過門箋子了。
1.過門箋的裝飾性圖案。莒縣過門箋的尺寸大小式樣繁多,一般按實際需要藝人自行設計。過門箋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周圍分別由萬字紋、魚鱗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網格紋等牽絲組成。過門箋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用象征、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納福,內容均是吉祥的。莒縣過門箋的外部形狀簡單,都是長方形的,中間為“腔子”,上、左、右三面為邊框,下部為穗子,最底部多為波浪狀紋飾。
2.過門箋的吉祥用語。過門箋上的文字樸實,情感真摯。作為勞動人民慶祝新年的一個裝飾物,莒縣過門箋與人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如“萬事如意”、“萬象更新”、“恭喜發財”、“福祿壽禧”、“喜氣盈門”、“生活美滿”、“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年年有余”、“六畜興旺”和“牛羊滿圈”等文字都充滿鄉土氣息、十分樸實,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莒縣過門箋的制作,在清代多為村中女性剪制,(古時候未出閣的姑娘要做精巧的手工活作為自己出嫁的嫁妝帶到婆家去,以示心靈手巧)她們開始在彩紙上剪上小花或穗頭,增添了花樣,加大了藝術性。多數剪紙以“剪”得名,主要的工具是剪刀。但莒縣過門箋卻是用刻刀“刻”出來的,在眾多剪紙門類中獨具特色。制作莒縣過門箋用到的刻刀大多是門箋藝人自己制作的,大小不一,種類繁多。如此多樣的刻刀使藝人在創作時得心應手,能對門箋線條進行極為細致的加工。
2015年7月13日,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剪紙技藝培訓班開班儀式于山東工藝美院千佛山校區舉辦。培訓班開辦了整整一個月,共160個課時,其中既有專家講座、基礎記憶理論,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剪紙藝人的示范和實訓。莒縣過門箋傳承人于紅女士受邀參加了此次培訓。潘魯生院長在百忙之中多次去看望培訓班學員,對于紅女士所傳承的套色剪紙以及過門箋技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議。潘院長稱剪紙藝術是民間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品類,要將傳承和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才能將中國的剪紙藝術不斷地傳承和發展。
筆者通過與師傅于紅女士的交流,對目前的過門箋的生產與推廣有以下認識。自清代起,過門箋就是春節前集市上必不可少的年貨,只要沒有近親長輩去世,家家購買,戶戶張貼。因而可以說,莒縣過門箋本就是在生產中發展至今的,也應在生產中延續下去。傳統單色過門箋的保護重點在“多樣化”,而套色過門箋的保護應更注重藝術品化。同時要十分重視對過門箋藝術衍生品的研究創作,將過門箋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形式運用到布藝家紡、工藝品印刷、服裝設計等等的行業領域中去。
阮儀三說過“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莒縣過門箋是一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保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莒縣過門箋的保護傳承和開發有所助益。不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只有在書本上才能看見這些精湛的手藝。
J528.1
A
1005-5312(2016)02-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