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映宏
摘 要: 學生在小學及初中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情,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力爭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逐步提高學習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以生為本 《撿麥穗》
在課堂上有兩大活動:教和學。教的主體是教師,教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要將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而且學的過程是一個自我生成和建構的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代勞的一個過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是多元的,語文教師雖為教學主體,但不能將知識或者某種結論直接強加給學生,否則學生肯定會失去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利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何才能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以生為本,同時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呢?筆者結合粵教版必修一《撿麥穗》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教師深入研討文本,把握可教內容
語文是一門特殊學科,每個老師對文章都自己的理解,每篇文本可教的內容有很多,但教師不能隨性地教學。要做到以生為本,首先必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而要發揮此作用,教師首先必須深入研討文本,并把握清楚可教內容,同時結合自己的風格進行教學設計,萬萬不可只看《教學參考書》,硬搬書中的教學設計。
例如在設計《撿麥穗》的過程中,教師應在結合散文閱讀教學方法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研讀分析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教學風格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然后一起交流思路、方法,以引起教學火花的碰撞,設計出更優秀的教學設計。
二、深入了解學情,力爭以生為本
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往往忽視學情,僅以一份教學設計上幾個不同層次的班級為準,這樣做難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經過小學、初中語文課堂的熏陶,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學生的鑒賞水平,了解學生困惑的內容,了解學生迫于解決的問題,了解學生對于該未學課文的興趣點等,弄清楚這些內容后再著手設計教案,從學生的角度定目標、重點和難點。
此外,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當考慮學生的性格情況,很多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容易忽略學生的性格,導致課堂上師生互動時只有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并沒預想中的回應,這除了影響教師的調動能力外,而且不能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學生的內外向情況、表達能力等。
例如筆者在設計《撿麥穗》的引入參與環節時,充分考慮班上女生為主的情況,創設了從女生出嫁要準備嫁妝這樣的情境,以迅速進入文章中主人公是如何準備嫁妝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該班學生語文學習水平較高,學習態度認真,能夠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熱情。女生偏多,比較文靜,但樂于在課堂上誦讀,且男生也較安靜,能自主地讀文本,如果老師做一定的引導,他們就可以認真地感受文本。因此,在“探索揭示”環節,筆者設了分角色誦讀“我”和“二姨”的對話,以感受“我”的形象;此外,還有分角色誦讀“我”、“老漢”,以理解“老漢”的形象,在理解兩人形象后,再進行“我與老漢之間是一種怎樣的感情”的分小組探討,這樣就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的目標。
三、巧設教學活動,力求學生發揮主動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學活動是重中之重。整個教學流程應當以學生的困惑為主,巧解重難點,以實現目標。而在設置教學活動時不能為了活動而設活動,比如不能濫用小組討論,要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巧設不同形式的活動,更要注重設計的活動是否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是否是學生能接受并樂于主動參與的活動,完成這一活動能否實現教學目標或為實現目標起到作用等,如不考慮以上情況,只是為活動而活動,那么,這樣的設計肯定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例如筆者在設計《撿麥穗》的過程中,既想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又想他們能順利地對重難點展開思考和探索,就要先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理解感受當中的微妙情感呢?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的學習肯定是不深刻的,因此,務必借助活動,筆者設計了分角色朗讀的活動讓學生融入作品的角色中去理解。另外,在探索揭示環節,筆者主要設計了兩個大問題:“大雁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和“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中融入“煙荷包”和“小火柿子”的深層意義的理解,希望以問題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研讀。在反饋評價環節,考慮到該班學生不善于主動表達,因此設計了填空題檢測目標落實情況,“文章以?搖?搖?搖?搖?搖?搖 的情調,寫出了人與人之間“?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的愛(用原句回答),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純真童年的緬懷,對?搖?搖?搖?搖?搖?搖 的惆悵、懷念與追求”。此外,“反思評價”環節中,主要通過微博形式分享當下社會的真善美,這種形式是學生喜歡的,并且有140個字的限制,更是對文章主體進行的拓展,由當時的真善美聯想到當下社會的情況,傳播和感受樸素的情感,獲得自己的感悟。這樣教學活動不僅不是虛設,反而都是適合該班學生參與的活動,學生都樂于在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把理論實踐運用到課堂中,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力爭實現新課標提出的“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的目標,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Anita Woolfolk等.教育心理學第十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