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國樹 劉新群
新課標要求實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以形成豐富而獨特的綜合素質。這一綜合素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創新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明確的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奇招激趣,吸引學生
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欲望,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迎接創新的人才,開啟求知的大門。
1.巧設懸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以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迸發創新因素,獲得新的知識。為此,教師必須巧設疑問,以懸念激發學生興趣。如我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上課伊始,用上幾句導語:長征路上,一位紅軍老炊事班長為照顧三個病號,在干糧吃完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釣魚,讓病號吃上鮮美的魚湯,而他卻從不吃魚,只啃魚骨頭。三病號走出了草地,而他卻倒下了,這是為什么呢?這一巧妙的導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喚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生的熱情高漲,興趣油然而生。因此,在分析課文時,學生特別專心,特別用功,從老班長和病號小梁的對話中,找到了老班長不吃魚的原因:是他身體不好,釣魚特別難。更深層次是他牢記連長的囑托,忠于黨,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學生學了這一課收獲很大。
2.創設情境。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享。”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晰;有的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課件創設特定的情境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如《三峽之秋》,課文按一天的時間順序描繪了三峽秋色的壯麗多姿。條理清晰,語言優美。教學開始時,我播放了“三峽之秋”錄像,向學生展示了三峽之秋的壯美與多彩,讓學生在欣賞美景時激發了求知欲望。
3.聯系實際。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如我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以《我和小女孩比童年》為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童年進行“說話”訓練,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了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
二、引導質疑,萌生創新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1.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探究欲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教師應當創設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中找到答案。如我教學《高粱情》一文,特別帶來一株高粱讓學生觀察高粱的桿子、穗頭和根,再讓學生說說它的特點。一個同學親自上臺折斷高粱稈子,用嘴嚼一下,因此,他大膽地說高粱的根味道有點甜。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我們也想不到。也許是水土不一樣,長在我們這里的高粱的根與其他地方的根不一樣。這是同學們憑借敢于嘗試探究的結果,無疑是創造性思維的萌芽。
2.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就必須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是“草船‘騙箭”,為什么課題中卻說是“借”呢?這位學生的提問很有價值,得到了表揚。在分析課文,探究原因,結果發現原因是“借”就要“還”,暗示了曹操造箭射自己,體會諸葛亮的聰明才干。此時,大家很佩服那位同學,而他因得到老師的支持和學生的贊美而更有自信。
3.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質疑意識是指學習者在頭腦中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以懷疑的眼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捕捉可供設疑的細節,挖掘疑點,尋找答案。
三、大膽想象,創新不斷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動力,是人的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滲透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豐富表象,喚起想象。
想象源于生活實際,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材中有些課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想象力難以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想象。如我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要求學生課前一定要收集好有關魯迅的資料和時代背景資料。課上讓學生交流,討論收集到的資料,使學生獲得很深的感受。因此,在分析“四周黑洞洞,還不容易碰壁”這一句話時,學生踴躍發言,含義準確。即“四周黑洞洞”指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魯迅為了革命受到反動派的迫害的壓制,從中看出魯迅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2.篇末拓展,發散想象。
很多文章篇末言已完,而意未盡,留給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因此,老師可以利用這種文章,引導學生發散想象。比如教學《窮人》一文時,桑娜和漁夫夫婦同意撫養西蒙兩個孤兒。老師緊接著問:他們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他們怎樣對待西蒙的兩個孤兒?結果會怎樣?學生們各抒己見,在想象中思維相互碰撞、啟發。篇末拓展,增強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埋在學生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