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曾精辟斷言:“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在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在完善我國企業治理科學化和法制化的進程中,我們深感上述論斷的遠見卓識。作為重要制度安排的會計工作和會計科學,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步入實施階段,配合供給側改革的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及時完善,為強化治理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礎。
2016年7月6日,財政部發布四項政府會計準則,涵蓋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這是繼2015年10月發布《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后,財政部推動政府會計改革從規劃到落地、從基本原則到具體操作的又一重大步驟。四項準則的出臺,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工作繼《基本準則》出臺后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對于進一步規范政府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夯實國有資產管理基礎,保障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現行會計制度相比,四項準則在規范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方面,較現行制度規定有很多創新與變化,主要體現在:一是進一步明確資產的會計確認和披露要求,對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問題進行了系統規范,為將符合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定義和確認條件的相關資產納入會計賬簿和財務報表提供了統一的會計處理原則。二是健全完善資產的計價和入賬管理要求,對接受捐贈、無償調入和盤盈取得資產的初始入賬問題進行了規范。三是全面確立“實提”折舊和攤銷的政策要求,要求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折舊(或無形資產的攤銷金額)根據用途計入當期費用或者相關資產成本。四是全面引入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真實全面反映政府長期股權投資及其變動情況。五是著力強化自行研發無形資產入賬成本的核算。上述規定的實施,對政府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都是一個重大挑戰,會計人員必須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財政部繼5月份出臺“三去一降一補”會計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后,7月份又密集出臺破產清算會計處理和增值稅會計處理兩項規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貫徹中央關于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引導地方綜合運用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過程中,規范企業破產清算會計處理和財務信息列報的要求十分迫切。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企業,因其不再持續經營,會計核算的中心任務轉換為準確反映資產的清算價值和負債的清償價值,按《破產法》規定程序處置資產、清償債務,保障國家利益、職工利益和債權人利益。因此,企業破產清算的會計處理,與持續經營企業的會計處理差異極大:資產負債的計量基礎均以“清算假設”為前提,會計分期也不再以公歷時間為準,財務報表也不再區分“流動”和“非流動”項目。企業破產清算會計處理規定的出臺,是會計服務和服從于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我國會計規范體系的重要舉措。
2016年5月1日,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全面實施營改增后,由于上述四大行業業務具有特殊性,加之國家稅收政策、征管方式具有特殊要求,導致原增值稅會計核算及科目設置無法滿足營改增后企業會計核算要求和稅務部門稅收征管需要。財政部此次出臺的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在“應交稅費”科目下增設“預繳增值稅” “待抵扣進項稅額” “待認證進項稅額” “待轉銷項稅額”等明細科目;在“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下增設“簡易征收”等專欄;進一步明確了因改變用途等導致進項稅額抵扣情況發生變化的會計處理等,解決了營改增后增值稅會計核算難題。
本期發表的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馬永義教授的《政府會計若干基本問題的思考》一文,探討了政府會計目標、雙基礎、雙分錄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彭為作的文章探討了營改增后鐵路業風險防控問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