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摘要】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企業高成本低收益特征越來越凸出,這反映了企業成本管理控制存在著問題。如何減少企業成本、增加收益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探討如何加強成本管理,以期為企業降成本管理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字】成本粘性 影響因素 經濟后果
一、引言
在成本粘性概念提出之前,人們對于成本的理解還處于傳統的成本會計階段,即企業的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一般的成本性態模型是:y=a+bx,其中a 代表企業的固定成本,b代表單位變動成本,x代表業務量,y代表企業成本總額。傳統的成本會計認為,企業的成本和業務量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當人們對上述公式兩邊分別求導時,得到y=b,也就是邊際成本的變動與業務量的變化方向無關,當企業的業務量增加或者減少數額相同時,所對應的成本增加和減少的幅度都是相同的。企業成本的增減變化只與當期業務量的變動呈機械相關關系,而與企業未來預期的業務量、管理層行為,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宏觀經濟增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無關。隨著對企業成本的深入研究發現,在現實中成本和業務量的變動并不是等額同向變化,企業的成本還會受到公司特征和行業屬性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二、成本費用粘性特征研究
1.成本費用粘性的“存在性”。
Anderson(2003)通過對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企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營業成本的變動與業務量之間存在不對等關系,即兩類費用和營業成本在業務量上升時的增加量要大于業務量下降時的減少量。這一發現首次揭開了成本粘性的面紗。與此同時,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把銷管費用、銷售成本統稱為企業的總成本,利用1979—2000年美國上市公司數據研究,發現企業的總成本也存在粘性特征。
中國最早驗證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是孫崢、劉浩(2004),他們通過研究292家中國上市公司將近8年的財務報告數據發現,上市公司存在費用粘性。劉武(2006)利用模型對我國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各個行業存在成本粘性并且成本粘性差異比較明顯,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的成本粘性水平最高。孔玉生、朱乃平和孔慶根(2007)通過研究采掘業、農業等9個行業發現,上市公司的營業成本存在粘性特征。萬壽義和王紅軍(2011)重點研究制造業行業的成本粘性,通過分析滬深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700多家制造業企業的財務資料,得出研究結論:管理人員通常存在謀取私利的行為,從而導致企業的銷管費用存在粘性。魏莉潔、肖康元(2014),唐建榮、孔鈺婷(2014),陳宏明、黎紫紅(2015),劉萍、何巍(2015)也分別證實了航空業、新能源行業、電力業和交通運輸業存在成本粘性。也有學者發現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存在成本粘性,謝利人、王元建(2009)基于保險行業數據研究發現,處于發展初期的保險業,為了業務的擴張一直增加成本,不存在成本粘性現象。按照產權的性質把我國企業劃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2009)正是基于這一角度研究發現,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出臺的大環境下,中央企業的成本費用存在粘性特征。
2.成本費用粘性的“反轉性”。
成本粘性的“反轉性”通常是指隨著時間的延長,成本粘性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這一特征被許多學者證實,如Calleja,Steliaros和Thomas(2006)在比較英、美、法、德這四個國家的成本粘性差異時,通過建立模型證實了時間跨度對成本粘性存在影響,即存在所謂的反轉性特征。孫崢、劉浩(2004)通過比較我國上市公司和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認為我國企業的效率低下,調整費用的速度比較慢,同時我國上市公司的成本費用粘性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孔玉生、朱乃平和孔慶根(2007)基于時間和管理層判斷關系方面研究發現,企業是存在成本粘性反轉性特征。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2009)從管理層任期角度研究中央企業數據時發現,中央企業負責人在其三年的任期里,成本粘性逐漸下降。劉萍、何巍(2015)也發現交通運輸行業成本粘性中的反轉性特征。企業在前三年里,成本粘性隨著時間慢慢增強,而到了第四年,企業的成本和收入卻呈現一種增減幅度相同的狀態。
3.成本費用粘性的“反向性”。
成本費用粘性的反向性(即反粘性)是指當企業的業務量大幅下降時,成本粘性反而變小。即企業的成本粘性與業務量的下降速度成反比。Weiss D通過建立模型,最早發現成本粘性的反向性特征,即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企業的管理層為減少成本,可能會處置部分閑置的生產設備,這時企業的成本下降很快。國內孔玉生、朱乃平和孔慶根(2007)通過研究認為:當企業的收入大幅下降時,企業的管理層為了緩解壓力,通常會大量削減成本,從而使得企業的成本粘性迅速減弱甚至消失。朱乃平、劉志梧(2009)也通過建立模型進行檢驗,支持了管理層大幅削減成本和成本粘性反向性之間的關系。
三、成本費用粘性“產生原因”研究
1.調整成本。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發現,由于實物資產和人力資本的調整成本比較高,所以,實物資產和人力資本在資產中比重高的企業成本粘性,要高于依賴原材料生存的企業。Calleja,Steliaros和Thomas(2006)在研究英、美、法、德四個國家的成本粘性時,也從資產結構的角度證實了調整成本對成本粘性的影響。Balakrishman等通過利用美國醫療研究所的實驗結果發現,在醫療資源短缺和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調整成本會導致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Banker和Chen則考慮了員工法律保護制度因素研究發現,制度越完善,調整成本就會越低,從而導致成本粘性下降。Cooper和Kaplan基于長期契約的觀點解釋成本粘性,即管理者通常會以訂立合同的方式從事生產經營,一旦企業解除合同進行資源調整,高昂的調整成本使得企業愿意維持原來的資源狀況。
2.管理者樂觀預期。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通過研究發現:如果管理者對于未來需求產生悲觀預期,當收入下降時企業的管理層會大幅減少資源,從而降低成本粘性。Banker等(2010)認為管理層的未來預期,包括樂觀預期和悲觀預期,都會對企業的成本粘性產生影響。Subramaniam和Weidenmier利用模型證明,管理者預期不僅對企業的總成本粘性產生影響,對企業的費用粘性也產生影響。
3.代理成本。
代理問題來自于兩權分離,即在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管理者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管理者的自利心理會使其制定與所有者利益不一致的計劃,由此會產生企業的成本粘性。Kama和Weiss認為,代理問題既可以強化成本粘性,也可以弱化成本粘性。一方面,由于管理者通常會有構造企業帝國的動機,當業務量上升時,通常會增加資源,反之,則會減少資源,從而產生成本粘性。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薪酬通常與企業的經營業績綁定在一起,于是從提高企業利潤的角度,當業務量下降時,管理層會大量減少資源,反之限制資源成本的增加,導致成本粘性的弱化。Calleja等則從公司治理模式的角度來證明代理問題和成本粘性的關系,通過分析英、美、法、德四個國家的治理模式發現,英、美采用的是注重股東利益的治理模式,法、德采用的是注重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前者治理模式強于后者。因此,前者的成本粘性要弱于后者。
4.其他方面。
Balakrishman(2008)在研究醫療診所數據時,發現企業生產能力會導致成本粘性存在。當企業生產能力很大時,如果業務量上升,成本就會急劇增加;如果業務量下降,成本減少幅度就會變小。Itay Kama和Dan Weiss(2013)考慮了管理層激勵因素后,發現管理層激勵只會降低企業的成本粘性,而不會導致成本粘性的產生。Dierynck,Kama從盈余管理角度研究發現,企業管理層通常會利用真實盈余管理手段來達到規避虧損的目的,從而弱化成本粘性。
5.成本的客觀屬性。
孫崢、劉浩(2004)在研究上市公司的數據中,解釋了一些固定成本容易增加而不會降低的原因。朱乃平、劉志梧(2009)認為,成本粘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成本的沉沒性,也就是實際已經發生的成本。企業的資源是與預期的業務量進行配比的,這部分是已經發生的成本。若業務量下降,則資源配比不合理,不進行調整會存在多余的資源,進行調整則要面臨調整損失和調整支出,比如處置廠房和設備發生的損失,遣散員工的支出,這些都會導致成本粘性的產生。萬壽義和王紅軍(2011)也發現了這一現象。蘇捷、蘇寧和周莉(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研究,即傳統的管理會計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的假設基礎上的,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固定成本可以劃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而每種固定成本的固定相關范圍并不相同,所以其變動與業務量的變化不一定同向同比例,從而產生了成本粘性。
6.管理者自身。
管理者自身又可以分為管理者預期、管理者動機、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和管理者其他方面特征。(1)管理者預期。管理者預期分為樂觀預期和悲觀預期,不同的預期對于成本粘性的影響不同。陳宏明、黎紫紅(2015)從管理者樂觀預期角度研究成本粘性時發現,電力企業管理層的悲觀預期會降低成本粘性,而且當悲觀情緒進一步加深時,企業的成本粘性甚至出現反轉性特征。王婭婷、韓靜(2014)考慮管理者樂觀預期因素,通過研究滬深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據發現,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對成本粘性產生正面效應。梁上坤(2015)也證實了這一現象,即當管理者過度自信時,會高估收益,低估風險,而且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企業的成本粘性越強。(2)管理者動機。管理者的動機主要指盈余動機。馬永強和張澤南(2013)認為,當管理者存在盈余動機時,企業的成本粘性會降低。 江偉、胡玉明和呂喆(2015)指出:管理者的應計盈余管理動機會影響成本粘性的產生。而且管理者向上和向下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動機,對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不一樣。向下進行應計盈余管理可以增強成本粘性,反之減弱成本粘性。(3)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孫崢、劉浩(2004)認為,管理者會從薪酬和控制資源角度維護自身利益。業務量上升時,管理者會提高工資和增加資源,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業務量下降時,管理者既不會降低工資,也不會縮減資源,從而產生成本粘性。萬壽義和王紅軍(2011)發現,制造業企業的費用粘性也受到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影響。(4)管理者的其他特征。張劍英和王姣(2015)通過研究發現:管理者的薪酬越高,成本粘性水平就會越低。江偉和姚文韜(2015)則從管理者的任期和成本粘性的角度考慮成本粘性,認為管理者的任期和成本粘性正相關,當管理層離任時,成本粘性會降低。
7.公司屬性。
萬壽義和王紅軍(2011)認為,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主席職務的分離,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粘性。獨立董事比例越高,成本費用粘性就越低。王明虎和席彥群(2011)發現,我國控股股東的性質和比例會對成本粘性產生影響。馬景濤(2008)根據大陸和臺灣的成本費用數據,發現臺灣的成本粘性普遍高于大陸,而且在企業的治理結構中,股東比例和獨立董事數量與成本費用粘性成反比。潘穎靜(2013)在補充股東比例和費用粘性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指出保護投資者的立法制度越完善,也越有利于降低費用粘性。萬壽義和王紅軍(2011)發現,企業持有的現金流越大,成本粘性越強。王明虎和席彥群(2011)隨后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唐建榮、孔鈺婷(2014)從非流動資產密度和負債水平的角度研究企業的成本粘性。梁上坤(2015)則從負債的角度對成本粘性進行了研究,發現企業的債務不論是銀行借貸產生的債務還是其他債務,都會對成本粘性產生約束作用。江偉、涂柳媚(2014)認為,企業不同的經營戰略對成本粘性的影響不同。差異化戰略起到強化成本粘性的作用,而成本領先戰略則會弱化成本粘性。
8.企業所在地特征。
陳燦平(2008)通過研究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數據發現,相比較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西部的成本粘性最強,中部次之。龔啟輝(2010)和崔亞男(2012)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崔學剛和徐金亮(2013)認為,企業在境外上市可以降低成本粘性。
9.市場競爭程度。
梁上坤和董宣君(2013)研究發現,行業競爭程度和成本粘性是負相關的。劉晉、趙麗萍(2015)后來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補充,即市場競爭程度不同,企業的成本粘性不同。寡頭市場的成本粘性明顯要高于壟斷競爭市場的成本粘性。
10.金融危機。
馬永強和張澤南(2013)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金融危機的發生增強了國有控股企業的成本粘性,但弱化了非國有控股企業的粘性。江偉、涂柳媚(2014)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差異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更加顯著。
11.外部審計。
梁上坤、陳冬、胡曉莉(2015)認為,外部審計可以有效削弱成本粘性的影響。將外部審計師類型劃分為國際四大、國內十大和國內非十大三類,利用2002—2010年數據研究得出結論:被國際四大審計公司的成本粘性顯著較低。而國內十大和國內非十大審計的企業則不存在差異。
四、成本費用粘性的經濟后果研究
朱乃平、劉志梧(2009)認為,成本粘性會對企業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成本粘性不論是過低還是過高,都會導致企業長期績效降低。因此,對于企業來說,應該維持合理適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另一方面,成本粘性有利于企業管理者的決策,企業在確定成本標準時考慮成本粘性,可以加強成本的計劃與控制。Anderson等(2007)發現,成本粘性可以傳遞企業會計盈余質量的信息,如果當期業務量下降,成本粘性的存在或增強說明管理者預測企業未來的會計盈余會增加。Weiss(2010)認為,成本粘性對于財務分析師的盈余預測具有影響,成本粘性越高,預測的準確性越低。蘇捷、蘇寧和周莉(2012)指出,可以把成本粘性納入到管理層的考核體系里,因為在評價管理層時,不應該僅僅關注其給企業帶來的盈利,也應該關注對企業成本的管理與控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企業的長遠發展。劉慶(2015)考慮了會計穩健性和成本粘性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會計穩健性通常用會計收益與股票回報間不對稱關系來表示,成本粘性使得會計穩健性更加明顯。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可以改善企業的管理。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對于成本粘性經濟后果的研究很少而且不夠系統,研究領域只局限在個別范圍,未來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成本費用粘性的國內外文獻進行總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目前沒有相應的標準界定成本費用粘性水平。即不知道多大的成本費用粘性水平對于企業是合適。(2)國內企業進行成本費用粘性研究時依賴的數據年限比較短,可能得出的結論不夠準確。(3)在研究成本費用粘性時所用的概念太過寬泛。如研究營業成本粘性,包括的具體費用很多,并不是所有的費用都會產生粘性。現有的關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可以提供指導,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更多地從客觀因素著手研究成本粘性的原因,而不再僅從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素。二是將成本粘性的研究融入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與企業的發展聯系起來,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成本粘性。
參考文獻
[1] 孫崢,劉浩.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 (12):26-34.
[2] 劉武.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基于行業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 (12):105-112.
[3] 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
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7(11):58-65.[4] 萬壽義,王紅軍.費用粘性成因的理論分析[J]. 湖南財
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4):83-86.
[5] 魏莉潔,肖康元.成本粘性研究:來自航運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交通財會,2014(4):66-70.
[6] 唐建榮,孔鈺婷.新能源行業成本粘性行為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2):70-74.
[7] 陳宏明,黎紫紅.管理者悲觀預期與成本粘性相關性的實證研究——以電力業上市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5 (13):22-24.
[8] 劉萍,何巍.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運輸成本粘性研究 [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5(8):6-10.
[9] 謝利人,王元建.保險公司成本費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75-77.
[10] 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費用“粘性”研究:來自中央企業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9(1):40-46.
[11] 朱乃平,劉志梧. 成本粘性及應對策略[J].財務與會計,2009(6):65-66.
[12] 蘇捷,蘇寧,周莉.成本費用粘性水平與管理層評價初探[J].會計之友,2012(29):24-26.
[13] 王婭婷,韓靜.管理者過度自信對成本粘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會計,2014(19):18-20.
[14] 梁上坤.管理者過度自信、債務約束與成本粘性[J].南開管理評論,2015(3):122-131.
[15] 馬永強,張澤南.金融危機沖擊、管理者盈余動機與成本費用粘性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13 (6):70-80.
[16] 江偉,胡玉明,呂喆.應計盈余管理影響企業的成本粘性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5 (2):83-91.
[17] 張劍英,王姣.制造業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對成本粘性的影響[J].商業研究,2015 (2):120-126.
[18] 王明虎,席彥群.產權治理、自由現金流量和企業費用粘性[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 (9):68-73.
[19] 潘穎靜.基于費用粘性與公司治理、投資者法律保護的相關政策性研究[J].經濟研究,2013 (27):50.注:部分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