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我國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已逐步常態化,通過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能為干部考核、任免和獎懲提供重要依據。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內容與程序
(一)審計范圍
《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和《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審計內容、組織和實施等內容作出了明確規定。原則上領導干部任職單位、由領導干部兼任法定代表人和由其直接分管的所屬單位必須納入審計范圍,對與領導干部任職單位有重要經濟往來的單位,應視具體情況延伸審計。審計時間范圍為領導干部任職期間,任職期間未進行過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審計近3年或最后一屆任期,對重大問題應追溯到以前年度。
(二)審計內容、程序
從領導干部和任職單位角度看,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程序一般為:審計通知、審計進點會、提交述職報告、簽訂承諾書、審計公示、審前調查、現場審計、審計報告征求意見、審計決定下達、落實整改等環節。在審計進駐會上,審計組宣讀審計依據、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相關要求和時間安排等;在實施現場審計前,審計組進行審前調查,確定審計重點;在實施現場審計過程中,審計組對存在疑點的事項、需要進一步深入查證的事項,會與相關人員溝通、取證;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出來后,審計組對審計報告內容征求領導干部和任職單位的意見。
二、經濟責任審計重點
(一)單位經濟活動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與執行情況
1.財務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相關制度。單位財務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相關制度應包括經濟活動的授權審批管理、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專項經費管理、印章管理、票據管理、貨幣資金管理、銀行賬戶管理、對外投資管理、財產清查管理、會計核算管理、財務會計報告管理、財務機構與人員管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管理、會計檔案管理等。財會部門應檢查單位相關制度是否存在與國家、地方和上級主管部門相關規定不符的內容;檢查相關制度對單位所有經濟活動是否明確了歸口管理部門、關鍵崗位職責權限、業務辦理流程、各流轉環節單據控制、會計核算要求、相關材料歸檔要求及內部監督程序等;是否明確了重大經濟事項范圍及集體議事決策程序;是否明確了收支業務預算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是否明確了各支出事項開支范圍、標準和支出報銷流程;經濟活動的申請和審批、審批和執行、執行和審核、執行和記錄、實物保管和記錄、執行和監督等不相容職務是否相互分離。
2.財務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相關制度。在單位財務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相關制度建立完善的基礎上,財會部門應檢查單位經濟活動管理按內部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預算調整按規定執行,決算與預算差異原因正常;各項收入入賬及時、完整;對票據的領用、核銷序時登記管理臺賬;支出經過審批、審核,嚴格執行規定的開支范圍和標準,支出原始單據能真實、完整、準確地反映經濟業務實質;資金支付符合國庫集中支付管理規定,支付進度與合同約定及合同履行情況一致;專項經費專款專用;辦理資金業務所需印章由不同人員保管;按規定進行財產清查,資產盤盈盤虧能及時查明原因并按規定處理;賬務處理及時、準確;財務會計報告反映會計信息真實、完整,與會計賬簿相關數據一致;會計資料按規定及時歸檔;財會人員具有任職資格和相應的業務能力,在職責權限范圍內辦理業務。
3.其他相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及執行。如果財會部門是單位內部控制牽頭部門,負責組織協調單位內部控制相關工作,財會部門還應組織其他相關部門,檢查與單位經濟活動相關的其他內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包括政府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合同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內部監督管理,以及對所屬單位經濟活動的監管。
(二)單位資金資產管理情況和財務收支情況
1.資金資產管理。應重點關注賬外資產;大額資金支出是否經集體決策;單位會計賬簿是否記錄銀行存款資金變動;是否違規購買股票、債券;房產產權不明晰;軟件、信息系統是否納入資產核算和管理;對外投資與被投資單位工商登記信息是否相符;新增對外投資是否經集體決策、是否履行報批手續;是否有經批準出租出借資產資金;資產是否長期閑置;應收款項是否按無法收回;固定資產是否有賬無實;資產損失是否未按規定核銷;是否違規處置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2.政府采購執行。應重點關注未編制政府采購預算或政府采購預算編制不完整;未按規定實行政府集中采購;未經批準采取單一來源方式采購;未執行政府采購程序直接發包項目;將項目拆分立項規避招標;公開招標廢標后,未經批準自行采購;允許提供咨詢服務企業參與投標;招投標中存在串標行為;在招標書中變相設置排他性條款;未按規定發布采購信息;項目實際實施內容與招標文件、中標項目不符;采購貨物或服務的數量、質量等未按照采購合同約定執行。
3.預算收支管理。應重點關注是否按全口徑編報收支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無明細、支出內容不明確;虛報財政補助人員;虛報、重復編報預算支出項目;超標準編報預算;違規收費;收入未入賬;截留、挪用應上繳的預算收入;未經批準調劑使用預算資金;利用零余額賬戶套取財政資金;超項目進度支付資金;編造與虛構咨詢、勞務、技術服務,會議、培訓、印刷等業務虛列支出,套取現金、賬外存放資金用于違規支出;購買辦公用品、耗材、資料等發票無具體品名、大額連號、分次報銷入賬;“三公”經費、會議費和培訓費支出不合規;違規發放津補貼和福利;公款旅游;未經批準動用以前年度財政撥款結余資金;歷年財政撥款項目結轉資金未按規定清理上報。
4.專項經費支出。應重點關注是否單獨核算;違規轉撥專項經費;經費預算執行率低;科研項目未按期結題;列支應由自有資金支付的費用;列支無關支出;用于對外投資。
5.往來掛賬款。應重點關注往來科目長期掛賬不清理;利用往來科目隨意調賬;對外投資在往來科目長期掛賬;應當納入收入管理的款項在往來科目列收列支;專項資金在往來科目長期掛賬;虛列支出在往來科目掛賬;利用往來科目違規操作資金出借。
6.基本建設項目。應重點關注未按規定單獨建賬核算;項目應招標未招標或違規招標;基建項目支出擠占公用經費、其他專項資金;基建項目資金列支單位日常開支;現金支付大額工程款;提前支付項目進度款;未按規定收取質量保證金;未及時辦理竣工財務決算;項目超標準、超預算。
7.與所屬單位及關聯單位資金往來。應重點關注財政預算資金用于所屬單位支出;由所屬單位承擔“三公”經費、會議費;單位房產出租收入在所屬單位,未按規定上繳國庫;招標采購中所屬單位或關聯單位違規參與投標;虛構業務將資金轉移到所屬單位或關聯單位,套取現金或違規列支各項費用。
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將情況報告單位管理層;單位應查明原因,落實責任,對能即知即改的問題,立即整改;對因客觀原因不能立即整改的問題,應明確整改要求和時間,并落實責任人。
(三)以前年度審計監督檢查中整改落實情況
單位以前年度接受審計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單位的整改落實情況,是經濟責任審計關注內容之一。單位應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落實整改;并能舉一反三,針對類似問題,進一步自查自糾,在整改問題的同時,對單位內部管理薄弱環節,及時改進完善,建章立制,促進規范管理。
三、經濟責任審計溝通與協調
在審前調查階段、現場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對有關事項詢問財會部門人員,或是看似無主題地交談,其目的或為了確定審計重點,或為了捕捉疑點,或為了獲取證據。財會人員應牢記自己的崗位職責,對于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有問有答,不回避、不推諉;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事項,切忌大包大攬、主觀臆斷。在審計報告征求意見階段,對審計報告中披露的與財務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相關的評價、問題、定性、建議、責任界定等,財會人員應與審計人員充分溝通,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同表述可能影響到問題定性、責任界定及后續的整改措施,應盡量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