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
里約奧運會剛剛閉幕。四年一屆的體育盛會,吸引了國內無數觀眾的目光,這里不僅是運動員展示競技能力的舞臺,也是國內各大體育用品商、門戶媒體角逐的平臺。借勢奧運這個大IP,無論是361°、安踏、李寧、匹克等業界“大佬”的強勢競爭,還是百度、阿里、騰訊、搜狐、新浪、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的紛紛發力,緣由只有一個:看中了國內體育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奧運會,給火熱的中國體育產業“火上澆油”。新一輪的體育熱潮已經來襲!
5萬億“蛋糕”引無數巨頭競折腰
“到2025年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將達5萬億元。”
這是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中國體育產業的政策目標。
此后,體育產業便開始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各路資本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涌入體育產業,上演一出出跑馬圈地的投資大戲。
8月5日,三家中國資本分別收購了意甲AC米蘭(99.93%股權)、英超西布羅姆維奇(100%股權)、法乙歐塞爾(59.95%股權)。中國資本同一天橫掃三家歐洲足球俱樂部,僅是目前國內各類資本競逐體育產業的一個縮影。
萬達集團大手筆頻出,出資4498萬歐元收購西甲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20%的股份,牽頭以10.5億歐元并購瑞士盈方100%股權,以6.5億美元并購世界鐵人公司100%股權;并和國際足聯合作,獲得2016年到2030年國際足聯頂級聯賽贊助商權益。憑借這一系列組合拳,萬達掌控了體育產業的上游資源,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體育公司之一。并購體育產業,萬達絕不是心血來潮,正如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所言:“萬達體育產業并購有自己的基本邏輯:并購的體育公司業務必須能在中國落地?!?/p>
此前已投資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的阿里巴巴集團,先是成立阿里體育公司,以打造“中國原創體育IP”為己任。此后,阿里體育動作不斷,與美國太平洋十二校聯盟(Pac-12)達成兩年獨家戰略合作、成為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杯2015年—2022年獨家冠名贊助商、獲得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在中國大陸地區轉播權;今年3月又與螞蟻金服以24億港元入股體育休閑及體育彩票綜合企業亞博科技(占股50.70%);4月成立電子體育事業部,并啟動原創電子競技賽事WESG,總投入將超過1億元;攜手中國乒乓球協會、中國羽毛球協會,共同打造服務平臺“乒羽家園”;分別與鳥巢、水立方兩座標志性場館達成合作關系。
樂視體育除了以1.1億美元拿下2017—2020年亞足聯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全媒體版權,購買的賽事版權還涉及歐洲足球頂級聯賽、ATP和WTA職業網球巡回賽、F1、高爾夫頂級巡回賽、CBA、中超……幾乎囊括中國觀眾關注的所有國內外大小比賽,其中不少是獨家媒體權益,被外界戲稱為“版權帝國”。這家拆分自樂視網的體育公司,2015年5月完成首輪融資,以28億估值成功融得8億元資金,刷新了國內體育產業首輪估值及融資額的雙重紀錄;2016年4月完成B輪融資,以215億元估值融資80億元,再次創下國內體育產業B輪融資額和估值雙重新紀錄。以“賽事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互聯網應用服務”為核心業務的樂視體育,力求打造一個覆蓋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體育生態型公司。
蘇寧在2015年11月以5.23億元收購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在2016年6月以約2.7億歐元的總對價獲得意大利足球豪門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約70%的股份,成為藍黑軍團第一大股東。蘇寧云商旗下的PPTV體育以2.5億歐元將西甲未來五年的版權收入囊中。
騰訊耗資5億美元買下五年NBA中國網絡獨播權。
……
動輒幾億、十幾億到幾十億、上百億,巨頭爭相入局,資本瘋狂競逐。除了萬達、阿里、騰訊、蘇寧、樂視等行業“大佬”迅速擴張體育產業版圖外,從“46號文件”出臺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體育產業基金也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動域資本、紅杉資本、如深創投、創新工場、IDG、達晨創投等創投機構也開始在這一領域頻繁出手。
華人文化控股的體奧動力拿下中國之隊未來4年的媒體版權,之后又以令人咋舌的80億元“天價”拍下未來5年中超聯賽的全媒體版權。此外,華人文化還聯合中信資本共同出資4億美元入股城市足球集團,意圖建立起一個跨國足球商業平臺。
眾多上市公司也在加速進軍體育產業,通過成立體育產業并購基金、收購體育產業公司,或產業鏈延伸切入體育產業領域等方式多維度布局。服裝企業貴人鳥宣布將與虎撲體育合作成立體育產業基金,目標規模20億元;電視劇制作公司華錄百納與其全資子公司藍火共同出資5億元成立體育產業公司;剛剛回A的分眾傳媒今年半年在體育產業投資近20億元,擠進互聯網體育生態圈。還有探路者、雷曼光電等多家上市公司分別牽頭設立了體育產業基金。
據相關機構統計,目前國內已成立了超過20只體育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累計超過400億元。數據顯示,去年到今年一季度,體育創業公司完成了超過257次融資,融資規模達到174億元。其中,2015年全年的融資金額約為70億元;2016年第一季度融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融資總額。
各路資本紛紛搶灘體育市場,以各類方式“插足”這一朝陽產業,打造一套屬于自己的平臺以及體育產業閉環。
體育產業到了大發展的風口
“46號文件”出臺,政策暖風撲面而來,無盡的市場想象空間擺在眼前,嗅覺敏銳的資本“大佬”們迅速展開一場爭搶“萬億蛋糕”的大戰。巨頭們“買買買”,就是想在起跑階段圈地盤、卡身位,憑借核心體育資源奠定先發優勢,搶占市場先機。
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增長點,體育產業具有潛力大、輻射廣、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強、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點。國家政策的引領支持,各地配套政策的落實,以及冬奧會、亞運會的申辦,我國體育產業步入加速發展期。
未來十年將是國內體育產業發展的首個“黃金十年”,除了政策紅利因素,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也是重要原因?!?6號文件”提出: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
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值在GDP的占比僅0.7%,而歐美國家有2%-3%,提升的空間非常之大。一方面,并不是說中國消費群體沒有體育消費需求,而是之前沒有足夠的產品來滿足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大眾運動健身的理念逐漸普及并掀起熱潮,體育消費的人群也越來越大。目前國內大眾體育消費已從單一的體育服飾消費,發展為對體育場館、專業健身、健康營養等多方位的消費需求,這將不斷優化體育消費領域結構,催生出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體育服務,并大幅擴展國內體育產業的范疇。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已從以往單一的體育賽事,發展為上游體育賽事、競賽表演和運動健身,中游體育營銷、體育傳媒,再到下游體育用品、體育彩票、體育旅游、體育培訓、體育經紀等衍生消費在內的成熟產業鏈,這使得市場規模不斷擴容,創投機遇不斷涌現。
體育產業鏈實際上很長,大家現在熟識的還是賽事,但是除了賽事之外還包括體育+運營、體育+場館、體育+裝備、體育+知識產權、體育+保險、體育+康復、體育+醫療、體育+金融、體育+服務等諸多方面,可以形成多個產業化方向,其中的商業化空間非常大。體育與其他行業的粘合度也越來越高,這不僅有助于資本投入多樣化,也能挖掘更豐富的商業模式。
當下資本盛宴成就的體育產業市場火熱,也存在隱憂,是否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危險泡沫?畢竟體育不是一個快產業,體育規則制定、體育項目研發及體育品牌建設等都非一朝一夕之功,產業的發展也必須依靠足夠的產品和消費,并非簡單的“買買買”就能實現。如何圍繞重金攬入的核心資源,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深度挖掘市場需求和資源價值,對于“熱戀”中的資本和體育產業,這是必須深度考量的問題。
但毋容置疑的是,中國的體育產業將成為另一片藍海。政策紅利、消費升級、資本布局,正使體育產業以前所未有的爆發態勢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