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敏河南中醫學院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機制研究
張玉敏河南中醫學院
本文從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入手,結合資助育人的實際工作經驗,深刻分析了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力爭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把“育人”觀念深入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資助育人工作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形成資助為輔、育人為主的資助工作理念。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機制研究
河南省教育廳201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SZ-137;河南中醫藥大學2014年度科研苗圃工程項目,項目編號:MP2014-51。
2007年以來,國務院和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進行了重大調整。各高校相繼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校內獎學金為主,勤工助學為輔的多種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在這一時期,大多研究者對學生資助工作的各種研究主要集中在資助體系建設等方面,往往都是以自己學校為例,力求探討出一套適合自己學校的資助工作評定辦法和育人機制。但是隨著國家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面的不斷加大,各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評定和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困惑越來越多,下一步的研究趨勢將更加集中于分析當前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力爭把資助和育人結合起來,健全完善資助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
(一)“貧困生”標簽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對思想的沖擊和青少年攀比心理的加劇致使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受到到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對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過我們對某高校的調查發現有28.10%的貧困生信奉實用主義,8.48%的貧困生信奉個人主義,2.15%貧困生信奉虛無主義,1.90%的貧困生信奉功利主義。
調查結果說明貧困生缺乏正確的人生信仰。加之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誘導部分青年學生出于對虛榮心的滿足,出現盲目攀比以及各種功利化的取向,這也是造成經濟困難學生人生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內容和形式單一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62.53%的經濟困難學生認為學校的資助育人方式單一僵化、缺乏活力,57.97%的資助政策脫離實踐,泛政治化,57.72%認為過多依賴物質資助,缺乏師生交流和人文關懷,60.89%認為貧困學生資格認定不科學。這充分說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內容和形式單一,資助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突出資助育人的導向作用,而是把資助工作看做是一項政治任務,僅僅停留在“等、靠、要”的階段。同時,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流于形式,讓部分學生在不貧困的情況下借機“斂財”。

表2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存在問題調查表
上述問題雖然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過程中不占主流,但是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
(三)學生工作者未充分發揮資助育人責任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過程中,除了學校資助管理中心之外,學生工作專職輔導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老師在做好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肩負著貧困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重任。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7.47%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把輔導員定位為“學習的引導者和經濟的資助者”(見表3)。

表3 關于在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中,輔導員老師角色定位的調查表
調查結果說明,經濟困難學生把輔導員老師和自己的家長一樣看待,寄予厚望,希望從他們身上學到學習的引導和經濟的資助,又在思想和生活上得到啟發和幫助。
但是,輔導員老師自身德育素質的參差不齊以及工作壓力較大,直接影響了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的質量。首先,輔導員老師的核心任務是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跟蹤和管理不夠。其次,大部分輔導員老師在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能擠出時間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生進行溝通、座談的機會較少。第三,近年隨著高校擴招,高等院校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師生比嚴重失調,這在客觀上也增加了輔導員一對一同經濟困難學生溝通交流的難度。
因此,輔導員老師在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時,很難充分發揮其資助育人的作用。
(一)建立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質量與保障體系
建立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質量與保障體系(如表4),在資助育人過程各環節制定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評價體系及反饋體系,最終對資助信息、評價結果的統計分析通過資助例會、整改意見和個別談話綜合反饋,確保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

表4 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質量與保障體系總表
以質量保障為核心,外部條件保障和內部有效監控相結合,實行學校資助管理中心、二級學院和學生自我服務資助團體等三級管理。實踐證明,這些舉措能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全程質量控制,保障了資助育人工作的高效高質。
(二)樹立“貧困生”自立自強意識
“貧困生”自立自強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如表5所示),通過我們對某高校抽樣調查,我們發現只有10.38%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自身最重要的品質是自立自強。為避免經濟困難學生“等、靠、要”現象的發生,我們在對他們進行直接的經濟救助的同時,也要積極組織貧困學生參加“助研、助管、助教”等活動,讓經濟困難學生以勤工助學方式通過勞動獲得報酬,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融洽了師生關系,促進了和諧校園建設。

表5 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該具備的最重要品質的調查表
(三)明確學生工作者資助育人職責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教育公平的不斷發展,關系到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這就要求學生工作者要進一步明確資助育人職責,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方法,真正把資助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1、轉變觀念,思想重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能否順利實施,首先取決于學校是否充分重視。要明確學校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對全校學生資助工作負領導責任。要成立以學校校長任組長,各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不斷創新和完善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管理機制,足額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要在思想上轉變觀念,提升對學生資助工作重要意義的深刻認識,調動一切力量保證新資助政策規范,有序、有效地落實。
2、規范制度,創新舉措
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要求充分實施好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繼續實施好“綠色通道”入學、減免學費、勤工助學等制度。在制定評定相關制度和方案時,一方面要做到調查研究充分,廣泛吸收各方面意見,做到實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設計合理的工作章程,做到步驟明確、操作便捷。既要高屋建瓴,確定長遠性目標,又要從實際出發,制定階段性措施,扎扎實實地做好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將資助工作引領到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來。
同時,還要堅持育人為本,提升資助工作創新能力,堅持協同創新,凝聚資助工作創新合力。
[1]武立勛,胡象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基于對北京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查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2:72-78.
[2]郭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研究——以鞍山師范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3:267.
[3]蘭書琴,何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5,01:194-196.
[4]張艷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機制芻議[J].新西部(理論版),2015,06:86+106.
[5]劉穎.資助育人視角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維度資助模式構建研究[J].大學教育,2015,08:71-72.
[6]韓燕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專業化技能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5,34:163-164.
[7]楊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