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超望 尹愛青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互聯網+”時代下的E-learning 3.0*
上超望尹愛青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互聯網+”打破了原有的產業結構與運行模式,給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E-learning 3.0實現了隨時隨地的連接和學習,給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更加開放與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文章基于E-learning 3.0的發展歷程和相關概念對其的內涵進行界定,分析了其特征與關鍵技術,并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E-learning 3.0的學習方式,旨在為教育的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互聯網+”;E-learning 3.0;協調發展
在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1]。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的應用與創新,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理念、思維、模式上的“+”,其意義在于讓互聯網與各傳統行業之間進行深度融合,以達到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信息化是推動中國教育變革的重要內容,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工程,需要全球視野、開放思維,需要智慧與創新[2]。E-learning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突破了時空限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效率。Web的逐漸發展和進步,E-learning的形式、內涵和特征均在發生巨大的變化。E-learning 3.0是基于web3.0的發展而出現的,實現了隨時隨地的連接和學習,是數字化時代全新的學習方式[3]。
(一)Web的發展歷程
隨著技術的進步,Web技術不斷發展(見下頁圖1)。Web1.0,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常被稱為“只讀(read-only)”的網絡,以網站為中心,以內容傳遞為主,網站上的內容是靜態的,一般是是用HTML語言開發的;Web 2.0,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常被稱為“讀寫網絡”“參與式網絡”“以人為中心的網絡”,是動態的網絡,以內容分享為主,強調交互與協作,用戶可以參與信息平臺的編輯、創作與共享,一些社會性網絡工具如維基(wikis)、博客(blogs)、內容聚合(RSS)等,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逐漸將語義內容引入網絡,網絡變得更加智能和強大,這就出現了Web3.0,常被稱為語義網。語義網是基于數據的,大量數據的共建共享導致有組織的、基于邏輯和直觀原則的信息網絡日益加強,出現更加復雜的搜索機制與智能查詢,Web3.0的網絡更加聚合化、普適化。
(二)E-learning3.0的發展歷程
E-learning旨在創造一種互動、共享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改變教學的結構與教育的本質。隨著web技術的不斷發展,E-learning也在不斷地發展與演變(見表1)。

圖1 Web3.0的發展歷程

表1 E-learning各階段的發展演變
E-learning1.0是E-learning進化發展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基于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理念,以教學材料的內容為中心,主要有CBT(計算機培訓)和LMS(學習管理系統)的應用;E-learning2.0是基于建構主義的理念,強調積極參與和協作、共享,關注學習者本身,發掘學習者的潛力與創造力,學習是活躍的、協作的,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人員;E-learning3.0是網絡是聯結的,呈現多節點與多向性并且是基于語義的知識表征,是一種更加開放、個性的、智能的自組織性學習[4]。E-learning 3.0運用學習分析技術、數據挖掘等預測學習者未來的學習趨勢,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能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一)E-learning3.0在教育中的本質屬性
對E-learning的認識存在著四種不同的觀點:教學媒體觀、學習資源觀、認知工具觀和學習環境觀,從這四種觀點分析E-learning 3.0,有利于更準確和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其內涵和意義。
1.教學媒體觀
這種觀點認為,E-learning只是在學習中運用到多種媒體與技術手段,E-learning 3.0綜合了多種媒體、終端等的特點可以用來傳輸、接收信息和提供反饋,而且可以自動生成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站點間的無縫連接。
2.學習資源觀
由于知識爆炸、信息全球化,E-learning 3.0時代資源庫不斷擴大,數據急劇增長,學習者不僅是資源的使用者也是資源的創造者。
3.認知工具觀
E-learning 3.0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學習認知工具,各種智能工具、可視化工具和交互工具等支持、擴充學習者的思維過程,增加學習者的交流與體驗,大大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4.學習環境觀
跟以上三種觀點相比,本文更傾向于將E-learning 3.0看著是一種開放的、泛在的學習環境。總之,建構更加開放、全球、智能、交互的學習環境更能揭示E-learning 3.0的本質,促進教育生態系統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E-learning3.0的內涵解讀
關于E-learning 3.0的內涵,國內外的文獻目前尚無統一的界定,有關E-learning 3.0的相關論述有:S.Wheeler[5]認為E-learning 3.0是基于智能網絡的學習。J.W.Moravec[6]提出在E-learning 3.0中,意義將是社會建構和重復使用的,教學將會成為一種相互建構的方式,學習將會從“學什么”轉變為“怎么學”。還有學者認為E-learning3.0的概念從“隨時隨地、任何人”擴展為“任何方式”,可以被用在多種終端設備上。隨著Web 3.0的快速發展,催生出許多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以信息技術支持的協同學習、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悄然拉開序幕[7]。余勝泉等認為E-learning逐漸從技術向教育回歸,由單向的傳遞知識逐漸轉向協作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8]。楊現民和余勝泉認為物聯網、大數據和泛在網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逐漸滲透,改變著教育的運作模式和生態環境[9]。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對E-learning 3.0的內涵作如下界定:E-learning 3.0是數字學習和Web技術融合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階段,它在徹底變革傳統學習模式的基礎上,通過Web3.0技術所提供的開發、智慧的學習環境,將學習所關注的焦點從“學什么”轉變為“怎么學”,為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提供資源與智能解決方案,建構實現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互補融合的生態學習方式,促進技術向教育本質的回歸,是一種更加開放的自組織學習。
(一)E-learning3.0的特征
1.開放與共享
互聯網環境的日益開放有效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與資源不均等問題,支持學習者按需學習、彈性學習,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系統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2.智能與聯通
通過網絡的互聯,智能設備、智能技術實現多環境的無縫融合和數據同步,學習者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取資源與服務,為連續學習提供支持。
3.全面交互與協作
各種虛擬社區和學習共同體,相互協作匯聚集體智慧,信息的及時交流與共享,促進知識的快速流通與創新,有利于更快地解決問題,實現更深層地交互與學習。
4.創新與個性化
學習者可以根據興趣與需要自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與服務,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
(二)E-learning3.0的使用的關鍵技術
1.大數據
大數據具有數量巨大、類型眾多、價值高和多變性特征,從大量的、結構復雜的數據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的能力,并對數據進行定性分析和挖掘,以獲得有效的信息進行創造性的使用和共享[9]。
2.云計算
云計算是商業化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技術,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統一收集、管理和調度,操作靈活、可擴展性強并且成本低,是一種基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
3.3D虛擬技術
3D虛擬技術綜合利用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多傳感器技術等,使人沉浸在一種虛擬的境界中,并能夠通過語言、手勢等與環境進行實時交互,突破時間、空間等限制,獲得與真實世界一樣的感受,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興趣。
4.物聯網
通過對環境中的人或物進行連接、互動和監控,用多種激光掃描器、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采集信息,用電子標簽對信息進行標識,形成物與物、人與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以便智能識別、跟蹤、定位與管理,實現環境與信息的實時共享、智能收集、處理、傳遞與通信。
5.智能協同過濾
根據用戶的興趣、情境與需求等,通過對信息資源的篩選與智能過濾,以及智能代理的支持下,在泛在的網絡和海量的資源中為學習者推送適需的、可用的、優質的學習資源與服務,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使用需要的資源,并可以創造、共享知識。E-learning3.0,具有開放的標準與架構、個性化的資源與服務、豐富的學習體驗,是一個開放、智能、移動化的學習環境(見圖2)。

圖2 “互聯網+”時代下E-learning3.0的學習
1.泛在學習
泛在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適宜的、多樣化的學習支持與服務,學習不再局限在被設計的環境中,而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者根據興趣與需要,主動運用各種泛在的技術或者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學習無處不在,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2.智慧學習
通過智能設備、無線通訊等技術,感知學習者的地理位置、學習情境與需求,給學習者及時推送所需的資源與服務,學習者可享有便捷的學習條件與支持,真實豐富的用戶體驗,輕松、自然地投入到學習中,靈活主動地完成學習過程,促進學習的高效與持續性[10]。
3.基于創造的學習
基于創造的學習是一種激發學習者天性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習者的主動性與主體性。新技術與功能的不斷發展,給學習者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與空間,可有效開發潛能,培養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協作能力與創造能力。
4.個性化學習
E-learning 3.0時代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時空,資源的獲取途徑以及知識的分布方式,學習的發展趨勢逐漸移動化、智能化、虛擬化和個性化,促進深層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發生。
[1]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
[2]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
[3]Rubens N,Kaplan D,and Okamoto K.E-learning 3.0:anyone,anywhere,anytime,and AI[A].New Horizons in Web Based Learning.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C].Berlin:Springer-Verlag,2014.
[4]Hussain F.E-learning 3.0=E-learning 2.0+ Web 3.0?[EB/OL].http://www.eric.ed.gov/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542649
[5]Steve Wheeler.e-Learning 3.0:Learning through the eXtended Smart Web[EB/OL].http:// steve-wheeler.net.
[6]J.W.Moravec.A new paradigm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n the Horizon,2008(16).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發展:國際觀察與國內動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
[8]余勝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網絡教學范式的轉換[J].遠程教育雜志,2009(3).
[9]楊現民,余勝泉.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5(1).
[10]賀斌.智慧學習:內涵、演進與趨向-學習者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
G434
A
1008-7656(2016)03-0033-04
上超望,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學習、智能知識服務;尹愛青,通訊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網站與信息系統開發。
[責任編輯張宜]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數字水印的網絡視頻教學資源版權保護研究》(編號:14YJA880058)
2016-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