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吳丹(實習)
“網紅”熱時代,還請冷思考
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吳丹(實習)




2016年最火的網絡紅人是誰?“papi醬”“回憶專用小馬甲”“江寧公安在線”“博物雜志”……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有沒有讓你感覺特別親切?網絡紅人分好幾種,按照他們推送內容的領域分,有科普類、美妝類、政務類、生活趣事類,等等。不管哪一類,都在互聯網自媒體的革新浪潮中以其獨特的個性吸引了一大批粉絲,有的甚至給自己或相關團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隨之而來的“網紅經濟”已成為新媒體經濟領域中不容忽視的一股強流。小編不禁發問,對于社會文化生態而言,它究竟是一個美麗的泡沫還是時代的走向?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它帶來的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
名言警句:
把美的形象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英國散文家、哲學家培根
據調查,現在青少年網民約為1億人,已經成為網絡社交平臺最重要的用戶。他們最愛的就是在網上點贊、分享、評論和“吐槽”,熱衷于彈幕、美顏和“表情包”。
【“爪機”一族】
當代青少年是名副其實的“指尖”一代,手機對他們而言早已不是僅限于通話交流的工具,而是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增強個人綜合競爭力(查詢、閱讀、自學)的貼身助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成了一群注意力被分散的群體,每天接收大量無用甚至具有危害性的信息,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審美追求】
當代青少年是一群追求標新立異的年輕人,無論是言行舉止還是穿衣打扮,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然而這容易導致他們對身邊同學或偶像明星的審美趣味盲目跟風。從之前的非主流文化到現在的“網紅”現象,青少年都是其中的主力軍。
【虛擬社交】
當代青少年是伴隨著網絡和游戲成長起來的一代,在他們的生活中,虛擬社交的時間可能比面對面的現實社交還要多,他們更喜歡利用社交網絡展示自我、思考人生、探索世界。但由于當下各類社交產品的迅速發展,他們在自娛自樂中逐漸被網絡俘虜,少數人沉迷于網絡,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且現在的社交網絡平臺監管制度尚不完善,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容易陷入網絡騙子的圈套中,從而導致個人健康、精神、財產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超前消費】
當代青少年成長于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年代,他們眼光更加獨到、見識更廣,不僅懂得享受,也懂得如何實踐和拼搏,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追尋自我”,釋放個性。與此同時,當代青少年“樂于享受”的特點體現在他們對“超前消費”的看法上。他們的消費潛力不僅來自于更強的物質基礎,也來自于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互聯網的崛起給他們提供了許多便利,各大社交媒體已成為他們隨時隨地可以請教的顧問,為他們提供有關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建議。
會員沙龍:
一個插著翅膀的女孩,在青春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宜昌市五峰實驗中學七(4)班鄧琪琪443400
2016年是“網紅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年,然而以“Papi醬”為代表的網絡紅人們能否端正自己在社會精神文化領域的角色定位,以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感染青少年,從而推動“網紅經濟”健康發展,依然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79.9%的受訪者認為“網紅”是一群為了出名的年輕人,43.8%的受訪者認為“網紅”是通過整容和撒謊包裝自己的騙子,40.5%的受訪者則認為“網紅”是搞粉絲營銷、賣低劣產品的淘寶賣家。這樣的調查結果也許存有偏見,但也確實反映出社會大眾對于“網紅”的不良印象。為了直觀感受社會各界人士對于“網紅”的看法,小編分別采訪了老師、家長、學生這幾個群體,讓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名言警句:
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意大利詩人但丁
王老師:“網紅經濟”有利有弊,它圓了許多年輕人的明星夢,是“草根”階層成功的一種渠道。但同時給青年學生造成一種很容易就能走上成功之路的假象,使得一些人放棄讀書、爭先效仿。而那些出名的年輕“網紅”則會犧牲掉自己的個人空間,在受人追捧的同時也會遭人貶低,甚至會面臨一些不理智粉絲的詆毀謾罵,從而使得家人朋友也遭受一定的困擾。
吳女士:這些“網紅”女孩們整天裝扮自己,發視頻介紹各種新發型、新衣服。我家女兒還在上初中,看了這些視頻后不好好學習,整天拿著手機自拍、看視頻,還吵著讓我給她買化妝品,說也想當個網紅,我都要急死了。
蔡同學:“網紅”個性鮮明獨特,十分符合我們青少年對于“自我”的定義。她們像明星一樣對時尚有著獨特的見解,但是比明星更加平易近人。我的微博就關注了幾位網絡達人,平時也會跟朋友討論他們的最新動態。老師家長其實不用過于擔心,我們不會對“網紅”盲目崇拜。
邱同學:我很喜歡看有些“網紅”的吐槽視頻,是課余生活中很好的調劑品。至于其中的一些粗俗字眼,在網友給他們指出來之后,他們都有認真反省并及時改正,可以說“網紅”們的社會責任感也在不斷加強,相信將來一定會良性發展下去。當然網上也有一些三觀不正的人為了博眼球散播一些不良信息,我們中學生一定要擦亮眼睛,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守基本的社會道德和法律準則。看待“網紅”,我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會員沙龍:
就算夢不完整,也要有理想。
——利川市毛壩鎮民族初級中學八(3)班梁涯鯪445400
小鏈接之媒體之聲
【人民日報】目前存在的“網紅孵化公司”“網紅培訓中心”,其核心業務就是對想成為網紅的年輕人在化妝、形體、言語、肢體動作、自我營銷等方面進行培訓和包裝。不少人擔憂,對年輕人而言,如果僅憑“高顏值”就可以輕松揚名,那將會助長社會的浮躁之風,并影響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為了成為網紅,一些人突破了底線,“網紅經濟”的商業鏈條需要及時的道德校準和凈化,相應的監管機制也亟需建立。
【鳳凰科技】無論通過何種媒介走紅、變現,現象級“網紅”成功的原因在于“內容為王”。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不少“網紅”將分散的信息整合再加工,通過可讀性強的小情景劇切入,以貼合人們心理需求的方式實現再傳播。“不能為了取悅受眾而低俗媚俗,保持持續不斷的高水準內容生產,才能在更迭迅速的網絡時代立足。”
【新華網】并不是所有網紅都可以輕易獲取巨大的經濟效益。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網紅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但過度無聊或因違背道德而‘走紅’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抵制,而鮮有經濟效益。”
小編有話說:“網紅”是互聯網大潮下催生的一朵浪花,對于這個新事物,青少年們不應該表現出盲目的追捧,也不必對其嗤之以鼻,而應該淡然圍觀,冷靜甄別。青少年要自覺遵守網絡文明公約,樹立正確價值觀,遠離那些腐蝕人們心理、助長浮躁之風的“網紅經濟”營銷模式。另外,對于作為內容制造者的青少年“網紅”來說,能夠持續提供優質內容是其生命長短的關鍵。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接納“互聯網+”背景下涌現的“網紅”效應,同時,也必須正確定位和科學規范,自覺遵守道德與法律的約束,讓“網紅”更加有序、健康和持續地發展。
欄目主持人:黃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