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雁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211000)
中國陶瓷藝術的美學意蘊探析
張志雁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211000)
陶瓷是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喜愛,在歷史的發展和沉淀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本身不僅僅將自然之美、形式之美、造型之美和材料之美融合在一起,更因為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意蘊使其更加具有民族和社會價值。本文從陶瓷以及陶瓷藝術的基本概念切入話題,分析中國陶瓷藝術的美學意蘊。
陶瓷藝術;美學意蘊;藝術價值
陶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這從“China”作為中國的英文譯名就可見一斑。當然,最早的陶瓷是最為中國人生活中必須的實用器皿使用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們從中發現了陶瓷蘊含的宗教意蘊和藝術之美,其開始轉變為集生活屬性、美學屬性、文化屬性為一體,成為古代中國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陶瓷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蘊含了土、水和火元素,自古以來就信奉五行的中國人在當代仍然對其具有極高的熱情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陶瓷帶給人更多的驚喜還是其中蘊含的美學意蘊。
現在學界和中國老百姓普遍認為中國的英文譯名來源于陶瓷的英文譯名,其實瓷器的英文譯名最初是”chinaware”,直譯過來指的是中華的器物,我們可知其實”China”表示中國其實比起表示瓷器的含義要早。而根據這個觀點,有學者認為”China”一詞其實是源于關中方言中對“長安”的發音。從古到今,以首都名指代國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將古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余朝古都長安作為中國的代表是較有信服力的詞源。當然,無論是“中華”先于“瓷器”還是“瓷器”先于“中華”,在今天我們普遍認為china一詞既代表中國,又代表瓷器。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陶瓷一詞不是指代的同一種物品,因為陶器和瓷器其實是不同的兩種器物。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并不在于有釉或者沒有釉,而在于其使用的材料和燒成的溫度是有所差別的。后者對土質的要求更高,燒成溫度也更高,適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土,溫度往往超過了1100攝氏度,而前者一般都在700-1000攝氏度左右。所以說瓷器是比陶器更加珍貴的器物,而陶器的燒制技術則是瓷器燒制的基礎。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陶瓷不僅僅是一種重要的日用器皿,其更加是一種藝術作品,其是集生活屬性和藝術屬性為一體的為數不多的器物。陶瓷也因為蘊含的美學價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陶瓷本身只是一種物質材料,但是它經過了人的智慧從根本上改變了其物理性質,其已經成為了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重要統一體,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第一,陶瓷藝術具有變化多端的形式之美。我們一聽到“陶瓷”一詞,在腦海中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形象,這說明了陶瓷藝術是千變萬化的,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正是這種難以名狀的多種多樣的形式,才更讓人們對藝術有極大的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們知道,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多種多樣的點、線、面的結合,這種或圓潤、或方正的造型恰恰體現了美的多變性。當然,其形式美不僅僅包括其造型,還在于其紋飾。同一款造型的陶瓷作品繪制不同的紋飾就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器物。除了造型和紋飾之外,陶瓷藝術之所以被認為美還因為其具有美的氣質。陶瓷是靜物,它就靜靜地立在一處,人們卻能夠通過觀賞就獲得美的愉悅。由于視覺是人最為重要的感官和感受,所以說陶瓷藝術最基本的美學意蘊就是其形式美。
第二,陶瓷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之美。唏噓感嘆一去不回的時光總是人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而能夠體現鮮明時代特色的器物總是更能讓人欣賞和喜愛。藝術作品之所以具有美感,也往往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時代精神和歷史的痕跡。尤其是陶瓷藝術,即便是當代的陶瓷作品,我們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那種將樸素的土變成高雅的瓷的智慧,更遑論那些蘊含著鮮明時代精神的陶瓷作品了。距離來說,仰韶彩陶中濃重的色彩和線條就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古先民對于自然和鬼神的敬畏與崇拜;而秦始皇兵馬俑則體現出秦始皇橫掃六合的自信和悍勇;至于青花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安定盛世的古代中國。陶瓷造型、色彩、技藝的不同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具有時間發展邏輯的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歷史。
第三,陶瓷藝術具有兼容并蓄的民族性。無論china最初到底指的是中國還是瓷器,毋庸置疑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一提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中國歷史的縮影。在古代,中國一直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最為強大和昌盛的國家之一,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兼容并蓄也讓中國文化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舉例來說,陶瓷裝飾中大量采用了蓮花、佛像等等元素就脫胎于佛教文化。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朝代,陶瓷本身的特點也是不同的,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特點和民族精神也是有所差異的。元朝的陶瓷造型厚重、體積較大,金代則出現了體現游牧民族特征的皮囊壺等等,這都表現出了古代中國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也反映出了中國、中國人所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骨,這一點也正是陶瓷能夠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陶瓷藝術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都無法比擬的人性之美。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陶瓷藝術作品中最多的瓶子,其造型就是以少女的身姿為藍本進行的藝術加工,其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種贊嘆和思考。陶瓷藝術作品是藝術領域極少的能夠將樸素的生活屬性和高雅的藝術屬性融合得如此契合的作品,其以最簡單的造型和鮮明的日用性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其又以復雜的工藝、繁復的線條和色彩勾勒出了一種禪意。生活氣息和禪意的有機融合,向我們展示了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無法做到的人性之美,而陶瓷藝術所包含的哲學意味也不是其他任何藝術形式能夠比擬的。我們知道,陶瓷藝術本身包含有陶瓷的燒制、中國古代的繪畫書法以及詩詞藝術、創造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等等于一體,這種三位一體的美學精神正是對人性的最簡單的展示,也透露著最深厚的人性意識。
第五,陶瓷藝術具有絕妙的意象之美。意象一直是中國藝術家最為推崇和追求的目標之一,這在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作品中較為多見。而陶瓷藝術同樣具有意象之美。陶瓷藝術的意象之美主要是通過其質感來做到的。中國古代陶瓷并不像現代陶瓷器那樣過分地追求透亮、細白的視覺效果,其更加追求的是一種深邃的意蘊。溫潤勻和、如冰似玉是對陶瓷的最基本的要求。冰的潔白無暇,玉的冰清玉潔一直以來就是古人最喜愛的元素,人們在制造瓷器的過程中也開始形成了仿玉之風,這在唐代最為明顯。茶圣陸羽就有“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窯類雪,越窯類冰,邢不如越二也”的感嘆。在后世中,仿玉之風一直成為陶瓷燒制者非常鐘愛的一種風潮。
在古代中國,陶瓷絕不僅僅是一種器皿,其更是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融為一體的文化載體,也是帶著歷史厚重感向我們講述過去故事的重要依據。但是相較于諸如字畫等等純藝術作品,陶瓷作為日常所用的器皿也更加“接地氣”,更加帶有中國人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思想都在探尋對于日常生活的超越,陶瓷恰恰能夠顯露出古代樸素的思想下中國美學的精髓。陶瓷藝術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至今仍然讓我們津津樂道,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眼光的不斷變化,陶瓷藝術的美學意蘊也將得到不斷的拓展,中國的陶瓷藝術必將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據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1]熊廖.陶瓷美學與中國陶瓷審美的民族特征[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
[2]周思忠.景德鎮:藝術家的涌入與新契機的形成——中外藝術家涌入景德鎮內外部因素考察[J].中國陶瓷(藝術版),2010(10).
[3]鄧維明.陶瓷繪畫藝術與中國傳統書畫美學探緣[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0.
J527
A
1005-5312(2016)05-0010-01
南京曉莊學院科研處項目:中國原始彩陶紋飾構成形式研究(項目編號:2013NXY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