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
(泉州市德化縣尚瑤陶瓷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500)
論陶瓷藝術的傳承與革新
張美麗
(泉州市德化縣尚瑤陶瓷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500)
傳承與革新看起來像事物發展的兩個對立面,但其實是卻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脈絡與形式。陶瓷藝術作為中國燦爛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瑰寶,其在承載中華文明烙印的同時,也必須面對因為時代前行所必需進行的變革與創新。本文以“陶瓷藝術的傳承與革新”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闡釋了陶瓷藝術傳承與革新的必要性所在,然后從兩個角度說明了這種傳承與革新的價值所在,最后從“傳道授業”以及“生活元素”兩個方面提出了傳承和革新的具體策略與途徑。望本文的論述能對當前陶瓷藝術的發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讓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這項中國古老的藝術形式,給予其更多關注和研究。
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生活元素
陶瓷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早在漢代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在伴隨商旅的車馬隊伍一路向西的過程中,就將精美絕倫的瓷器帶向了遙遠的西亞和中東地區,讓那些居于更加遙遠國度中的人們通過這一件件看似“鬼斧神工”的作品,窺測到東方古國那充滿藝術人文的氣息和奇思妙想的創意。時至今日,在經濟和科技發展愈發迅速的今天,傳統陶瓷不斷依托現代化的技術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但不變的是精髓、是文化,是中國人鐫刻在陶瓷之中的情懷。
傳承與革新并不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命題,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成了事物發展的兩種軌跡和趨勢。深厚的陶瓷文化,隨著中國五千年綿延歷史的不斷推進,其也形成了自身所獨有的“歷史”,也形成了其內涵、深邃的精神風貌,以及獨有的技法和工藝,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陶瓷藝術的稀世和珍貴,構成華夏文明也極為重要的一環,讓一代代國人將陶瓷之藝薪火相傳直到今天。為的就是將那份銘記歷史、包含文化的珍藏帶到每一個嶄新的今天,而不是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當中國發展進程之中一系列有關文化、有關政治經濟和思想解放的內容,不斷在改變周邊的社會形勢、改變人們的固有思維時,社會的藝術氛圍也在隨即發生著變化——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和豐富、人們的審美元素更加廣泛而多元。當傳統的陶瓷藝術猶如一支帆船駛入一片全新的海洋世界時,其必須改進“船體”上的些許元素和零件,以便能夠在這片全新的海域中更加穩而急促的前行——這些就是中國陶瓷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傳承與革新統一的必要性之所在。
隨著國際間不同民族、國家和文化形式之間的融合愈發密切,越來越多的外來風俗、外來文化甚至是舶來品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國人眼中的“世界構成”,也隨即讓陶瓷藝術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狀況,呈現出一種更為豐富、更加廣闊的境界和美感,為重新審視傳統藝術文化及創新帶來一種必然性的契機。而在這一層面來講,這也就是陶瓷藝術傳承和革新的驅動力和價值之所在。
(一)有所傳承才能有所發展
從本質上說,所謂傳承不但是對歷史的記憶,是對一種古老文化和技藝的延續,更多的是一種對于未來的鋪墊,是發展的重要基石。所謂“只有深知昨天的人才懂得怎樣過好明天”,就是對這樣一種思想和理念的最佳概括,而這也就是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事實上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之中,陶瓷無論是外在的形體還是技藝的創新、還是用于裝飾材料的變化,總之其一直都是處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從最初單一粗糙的外形,簡單的幾何體構成,到后來曲線流動、婀娜多姿的造型變化;從早期純色渲染,到后來的顏色紛繁絢麗、畫面華美復雜;從最初單一的生活祭祀器皿,到后來因為審美而創造、因為欣賞而創新的發展歷程,都充分說明,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每一次變革,都承載著前人的歷史、前人的技術、前人的審美和對藝術文化的理解。換言之,沒有傳承就沒有發展,沒有對前人文化底蘊和發展狀況的理解,其在未來就不可能有所應對的展開變革、展開創造。
(二)有所變革才能有所傳承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有關理論中有一句“適者生存”,一直以來為后世人所津津樂道,事實上其不僅適用于生物物種的進化和生存,同樣也適用于藝術門類的發展。縱觀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會發現很多古籍或歷史典籍上所記載的文化藝術形式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以致后人只能從出土文物甚至古書的字里行間去窺探一二,發掘蛛絲馬跡。后世人在評價這些藝術為什么會消失,除了曾經戰亂更迭所引發的一系列流離失所、國不成國、家不成家的環境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所引發的藝術形式其內部自有體系之間難以融合所構成的矛盾。歷史一路前行,一切藝術形式,不能適應這種潮流的變化,不能基于其而有所變革有所創新,當這種矛盾轉化為一種僵持時而不能自拔,其則被淘汰以至消之。所以說,革新并不是一種背棄傳統的“脫胎換骨”,很多時候,革新反而是一種維系,是為了在未來更有能力的讓藝術形式去傳承、去發展。
(一)傳道授業
從古至今,陶瓷藝術是在一代一代藝術家薪火相傳的過程中,將其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延續至今,因此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現代時期,陶藝藝術的傳承必須要注重對傳承者的培養傳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想把握好傳承的環節,就不能忽視對于陶瓷藝術教育事業的開展和支持。在中國越是傳統的技藝越尊崇師徒之道,越是民間的傳承越注重對于教學過程和環節的把握。中國很多陶藝家也就是依靠這樣一種形式,讓“陶瓷”,在一代一代手把手的過程中傳承千古,直到今日。現代社會較之科技信息并不發達的古代,其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而這也就為陶瓷藝術的傳承和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陶瓷藝術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會像其它職業教育那般帶來可觀的前景,因此必要時,陶瓷藝術的教育需要政府出面,加以鼓勵和支持,尤其是在中國陶瓷事業較為發達的城市,應積極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對這一技術學習的隊伍當中,將一代代國人的藝術陶瓷之夢,綿延千古、傳承流芳。
(二)基于生活元素的變化而有所革新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因此陶瓷藝術的創意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也必然離不開生活的影子,也必然會擁有無數基于生活元素而形成的創意。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革新,國內外交流頻率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審美愈發多元化,這就必然導致了其對于傳統陶瓷藝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賦予新的生命形式和更多現代化的元素內容。但是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陶瓷藝術無論怎么變革,氣都不能脫離中國這個母體,不會脫離華夏文明的內核,那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所謂的革新就可以充分基于周圍生活元素的變化,融入新的表現內容,在不違背其價值觀和藝術核心的基礎上,糅合多種藝術形式,在融合中尋找創新變革的“圖景”,也在創新變革中傳承傳統藝術文化。
總之,陶瓷藝術和許多其它類型的藝術形式相同,要想存在發展,就要秉承傳承與革新的統一。傳承是為了銘記昨天的歷史、承載古往今來的記憶,只有深知過去、才更有資本去探測美好的未來;而革新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歷史潮流,不斷縫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只有保障生存,才有可能贏得發展形成的歷史。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陶瓷藝術中的一切元素與工藝手法歸根到底都來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其發展過程中的傳承與革新,就要堅持“師者,傳道授業”的傳承之道,以及基于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展開的各類元素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古老的陶瓷藝術面對社會周遭環境的變化,始終綻放出持久的魅力。
[1]唐玲,郭峰.溉古澤今藝無止境——當代陶瓷藝術從傳承走向創新[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01).
[2]李曼麗.平面化元素與現代陶瓷設計[C].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優秀論文集[A].2015.
[3]王響鈴.摶埴之道:從傳統到實驗性的發展和探索:基于對南京藝術學院陶瓷工作室三代陶藝人的訪談感想[J].藝術品鑒,2016(01).
[4]肖翔宇.淺論陶瓷藝術中的美[J].藝術品鑒,2015(11).
[5]知旻.當代陶瓷藝術的三大跨越[J].陶瓷研究,2015(03).
J527
A
1005-5312(2016)05-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