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義
(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初探
何文義
(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千百年來,湘西苗族創造出了擁有著音韻優美、風味獨特、豐富多彩的原生態苗歌,在苗語中將湘西的原生態苗歌稱作為“薩”,其是苗族人民表達情感、傳承文明、記錄歷史的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唱苗歌已然成為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苗族地區的原生態苗歌具有獨特的演唱風格,這與苗族人民獨特的語言、發聲、歌腔、襯詞及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等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從湘西苗族地區獨特的歷史、體裁及演唱形式等方面對苗歌進行初探,旨在弘揚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湘西;苗族;多聲部苗歌;初探
湖南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其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沉淀,被世人稱為“歌舞之鄉”。湘西苗族的多聲部苗歌在常德、張家界、懷化、古丈等地區廣為流傳。苗族人民根據不同的姓氏、地區及部落,將湘西苗族劃分為青苗、熟苗、花苗、黑苗等支系。在苗族人民中沒有文字,其都是通過歌樂的藝術形式進行交流,并將獨有的苗族文化以這種方式傳承下去。多聲部苗歌非常受湘西苗族人民的喜愛,這種民歌演唱形式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間文化、感情、思想的交流,并且瑯瑯上口,使得在湘西苗族地區中長時間的流傳著。本文通過對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的探析,揭示了湘西苗歌獨有的社會文化特征和藝術特點。
多聲部苗歌主要唱苗族的來源、生產生活及祭祀鬼神等內容,其聲部進入整齊,均以七言為一句,四句為一聯。多聲部苗歌曲調的開頭多以旋律中的最高音節開始,最低的那個音節作為結束;或者以旋律中的最低音節開始,然后又以旋律中最低的那個音節作為結束。這種高起低落、低起低落的旋律流動,形成了山峰型或曲線型的旋律線條,這便為多聲部歌曲的形式多樣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形成了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和聲特征。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主要內容為:(1)男女對唱;(2)女兒出嫁,哭嫁;(3)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4)喜迎豐收;(5)祭祀驅魔等。根據歌唱者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場合不同,將多聲部苗歌分為“韶薩”和“韶唔”兩大類。其中“韶薩”的曲調清麗婉轉,且一般就在一個八度內級進,旋律起伏不大,屬于敘事性的歌腔,其是湘西苗族地區流傳最廣的唱腔,且接近于小調的說唱音樂;“韶唔”的旋律起伏較大,常在旋律發展中作八度的大跳,且節奏自由。歌者可根據具體的環境,站著或坐著演唱。
湘西苗族的語言有35個韻母和48個聲母,苗族人說話一般比較低沉,在演唱苗歌時口腔的共鳴和喉腔的共鳴多于頭腔。由于苗族語言具有獨有的發音方式,因此湘西苗族多聲部苗歌的演唱不是按節拍的“強弱次強弱”或“強弱”的規律來演唱的,而是按照苗族語言中獨有的弱音在前和重音在后的發音習慣來處理演唱的節拍。所以,湘西苗歌中獨有的演唱特點為演唱節拍中有很多“弱強”的規律。除此之外,在苗歌中運用主詞和襯詞的混合使用,可以使多聲部苗歌更加豐富多彩和厚實。
(一)演唱的形式和方法
湘西苗歌中的主要演唱形式有領歌、講歌及和歌。領歌是由一個聲音洪亮渾厚的歌者作為整個隊伍的骨干,在歌隊中起到定調、帶領的作用;講歌一般在第四聲部,由一個年邁的歌者擔任,是整個隊伍中的靈魂人物;和歌一般在中音部出現。其中眾人和歌屬于幫腔,一般屬于第一、二聲部,這是多聲部苗歌的演唱主體。
1.假聲演唱的特點
假聲演唱是多聲部苗歌演唱中較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別是某些苗歌的旋律起伏大、音域較寬,需要足夠的氣息來產生共鳴使聲音不抖時,此時運用假聲來替代真聲,才能使演唱變得輕松。在“韶唔”類的苗歌中一般用假聲來演唱,要求歌者在演唱時在頭腔和咽腔中要有共鳴,且發聲的位置要適當的靠后。這種唱法需要的演唱技巧高,且發聲難度大,但對于苗族歌手來說,其在演唱時可運用自如,歌聲越長越高且越拖越長,聲音也會越來越美,充分體現了苗歌的獨有魅力。
2.真聲演唱的特點
“韶薩”類苗歌一般運用真聲來進行演唱,在演唱時要求歌者吐字要結實,咬字要重,口鼻腔的共鳴要突出,且發聲位置要靠前,與說唱性的演唱較相近。
3.真假聲交替演唱的特點
在“韶唔”類苗歌演唱中常使用真假聲交替的方式來演唱,以此可充分展現苗族歌手酷炫的演唱技巧,音色時而暗淡、時而明亮,且聲音忽高忽低,在和唱時使眾多的音色交織在一起,便形成了湘西苗族多聲部苗歌的演唱特色。
(二)聲部構成和和聲的特點
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一般都是二、三聲部,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出現四聲部。在二聲部的歌曲中多以支聲型為主,其是湘西苗族多聲部苗歌中最常見的聲部結構類型。“韶唔”類的苗歌主要是將聲部進行分開、交叉,演唱二聲部類型的苗歌時,兩個聲部各采用同一旋律作為變體,以同樣的節奏和速度來演唱相同的歌詞。“韶薩”類則是將主要的聲部進行加花,采用加花和模仿為變體的方式,形成節奏密度的對比。
(三)節奏和節拍
多聲部苗歌的節奏主要特征為“強”、“弱”和“次強”,其中在2/4拍、3/4拍及4/4拍中的后拍均比前半拍要強。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的節奏一般比較自由,歌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即興延伸、休止、縮短,使歌曲中的節拍顯得復雜多變。
(四)曲式結構
湘西苗族的多聲部苗歌可分為一、二、三、四段體及多段體等曲式,一般有奇句歌和偶句歌,在大多數的苗歌中,通常將兩句作為一聯,兩聯及以上作為一首。一般情況下一首多聲部苗歌以一個樂句加上間腔、尾腔及引子組成。
(五)織體的形成
湘西苗族地區的多聲部苗歌中的織體形成較為多樣,一般由兩個或三個聲部構成,四個聲部較少見。在演唱過程中,通常將第一聲部作為演唱的主旋律,將第二聲部作為陪襯,而第三聲部則作為持續的聲音。湘西苗歌中織體的形式不僅有常見的聲音,而且還有接應型和主調型等形式。
(六)調性和調式
湘西苗族的多聲部苗歌具有多種調式,其中包括宮、角、商、羽及小調式等,最常見的為宮調式。多聲部苗歌采用的多是五聲性音階,常會有轉調的現象。
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作為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的民族心理、思想感情及審美追求的一種歌曲表達形式,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在演唱方法、結構、語言及調式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現今社會將傳統的習俗與生活拉開了較大的距離,使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根本不會講本民族的語言,這將使這些傳統的原生態藝術不能發展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原生態藝術丟失。因此,應加強對湘西苗族地區多聲部苗歌的研究,傳承我國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民族音樂的文化。
[1]王育霖,楊斯達.音樂人類學視閾下的湘西苗族多聲部民歌研究[J].音樂創作,2015(06).
[2]尹建國.湘西苗族民歌及演唱特點[J].中國音樂,2005(01).
[3]張藝.湘西苗歌的種類及特征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04).
[4]雷惠玲.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5]袁玉娥.淺談湘西原生態苗歌藝術特點[J].大眾文藝,2012(24).
[6]樂之樂.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民俗學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J607
A
1005-5312(2016)05-0156-02
2013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清以來湘西苗族多聲部民歌的搜集與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3YBA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