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慧
(中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83)
基于目標導向的老年人玩具設計研究
張天慧
(中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83)
在社會老齡化加劇以及玩具產業發展忽視了老年人這一群體需求的現狀中,對老年人玩具進行設計研究。將目標導向設計引入老年人玩具設計這一新的研究角度來探索老年人玩具設計的新思路,用目標導向設計方法來研究老年人玩具的用戶目標,并將老年人玩具目標分解成本能目標層、行為目標層以及反思目標層這三個層面,旨設計出有良好的用戶體驗和老年人真正需要的玩具產品。
老年人;玩具設計;目標導向設計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到來,全球老年人的人口數量迅速增大。如何關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成為引發全社會深思的課題。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玩玩具是可以減緩智力的衰退,可以在玩樂的過程中達到身體保健與心理保健的雙重效果。目標導向設計是針對不同的用戶目標實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且貫穿在設計的每一個過程中,所以目標導向設計是人性化的設計,這對于老年人產品設計更加適用。
目標導向設計是面向行為的設計,理解用戶的期望、需要、動機和使用情境,更好的理解用戶的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如何有助于設計適當的交互行為。當我們開始設計產品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我們的用戶想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么,也就是用戶目標是什么,然后將用戶目標作為設計產品過程中每一個決定的基礎,這樣我們就能精準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針對老年人用戶的玩具設計需要根據老年用戶的目標需求進行設計,這是由老年用戶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使用經驗決定的,其對玩具的整體造型設計、功能設計的目標需求和接受程度也不同于其他用戶。
針對老年人玩具用戶目標的研究其實就是對玩具操作的復雜程度、功能、美觀以及可用性等因素之間找到平衡的研究,以達到滿足老年用戶使用目標的最佳狀態。找到合理的、合適的技術、功能種類的目標,合適的產品設計風格目標,合適的內容、信息量被傳達的目標,以及合適的交互方式、操作流程的目標,都是老年人玩具設計中對用戶目標進行研究的具體范圍。對用戶目標進行最大合理化的設計是建立在良好的可用性和用戶體驗基礎之上的,這也是人性化設計的要求。
老年人用戶在操作玩具時,期望達到各種不同的目標,從目標自身維度劃分為用戶視覺維度的目標、行為維度的目標以及情感維度的目標,這三種目標綜合作用共同影響用戶的最終目標。目標導向設計中將用戶目標分解為三層,分別是本能目標層、行為目標層以及反思目標層。
(一)本能層面的用戶目標
本能層面的用戶目標是指設計那些感官最初感覺到,并且尚未發生對產品進一步活動之前的東西,包括設計視覺外觀、姿態和聲音等。從本能層面考慮老年人玩具的用戶目標,老年人用戶特殊的生理特征是設計老年人玩具的重要影響因素,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特點包括身體形態的變化、感、知覺的變化思維和學習操作能力的變化等。
(二)行為層面的用戶目標
行為層面的用戶目標代表了用戶在使用某個產品時進行操作的動機。在用戶使用產品功能時,在內心就可能已經產生了一個期望的結果。產品和服務可以幫助用戶直接或者間接的完成這些目標,這些目標是產品的交互設計、信息構架方面需要關注的。老年人玩具行為層面用戶目標的研究是建立在老年人玩具操作是否易操作、易懂、使用方便等。
(三)反思層面的用戶目標
在老年人玩具設計中,為反思層面的用戶目標進行設計就意味著打造長期的用戶產品關系。對于反思層面的設計,其與本能層面目標和行為層面目標實現程度的綜合結果有關,但更多的是關于情感方面的體驗。從反思層面考慮老年人玩具的用戶目標,老年人用戶特殊的心理特征需要作為重點研究的對象,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其應用到老年人玩具設計中,構建老年的心理需求層次。老年人玩具設計不僅需要滿足用戶生理、安全等低層次需要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目標需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目標從低到高依次是對親人的依賴,歸屬感、穩定感的需求、溝通交流的需求、受人尊敬的需求、自我實現、獲得自信心的需求。
將目標導向設計方法引入老年人玩具設計之中,通過理解用戶的目標來思考這些目標如何有助于設計適當的交互,以提高老年用戶對玩具的滿意度和幸福感。老年人玩具不僅能緩解老年人心理上面臨的諸多問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他們生理上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并增加他們面對生理問題的信心,使他們更加愉快的度過晚年生活,因此這個課題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1]AlanCooper.交互設計之路—讓高科技產品回歸人性[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唐納德·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羅仕鑒.朱上上.用戶體驗與產品創新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2010.
[4]威爾森,劉吉昆(譯).重塑用戶體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孫穎心.老年心理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6]Donalda.Norman.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TP302
A
1005-5312(2016)05-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