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超峰
(大同大學,山西大同037009)
室內空間形態設計中的視覺肌理
嚴超峰
(大同大學,山西大同037009)
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們開始重視室內空間形態設計,同時視覺肌理的完美詮釋和表達,能夠豐富室內空間的形態。結合室內空間形態中視覺肌理的意義,探究室內空間形態中視覺肌理的構成,研究室內空間形態設計的視覺肌理的表達特點和途徑。
室內;空間;形態;設計;視覺;肌理
室內空間形態主要包含室內的建筑結構、裝飾風格、家具擺設、室內綠化等,將這些室內的元素完美的組合在一起所呈現出來的視覺肌理,不僅能夠充分展現室內空間形態設計的主體風格,還能提升室內空間形態的文化內涵、品位以及現代氣息等。
室內空間形態是實體與虛空形態之間的有機整體,通過人類意識對室內空間事物存在的方式進行主觀的判斷,并在虛擬的空間環境中將傳遞的信息進行綜合的呈現。室內空間形態中的虛空形態屬于肉眼不可見的非物質形態,而實體形態屬于實體物質,人類能夠通過感官對事物進行感知和判斷。肌理分為兩種,一種是觸覺肌理,另一種是視覺肌理。人們能夠通過觸覺肌理對室內空間存在的不同材料產生不同的觸覺感受,通過觸覺使肌理形成整體感受。而視覺肌理主要是一種視覺感受,通過室內空間存在的材料表皮紋理的不同、色彩的差異及疏密的分別等,使人類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從而感知到視覺肌理的語言。
1.頂棚。頂棚是室內空間形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習慣在進入空間形態中向上看,因此頂棚的肌理能夠在第一時間進入人們的視野。頂棚對于展示空間形態的第一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地面。地面作為人們生活行走接觸最多的一部分,最主要應該體現它的功能性,比如,防濕、防潮等。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于地面的生產技術以及審美逐漸提高,不僅重視實用性,還開始重視美觀、藝術性等,并且改變了傳統的鋪設手法,開始利用石頭、木材、地毯等材料豐富人類的視覺肌理。
3.墻面。墻面作為室內空間形態的垂直界面,它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的同時,還能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室內墻面肌理的變化對于人類的視覺刺激最為直接,因此,可以通過不同裝飾材料的選擇,展示室內空間形態的不同風格。
4.建筑裝飾飾面。室內空間形態的裝飾飾面是在室內空間形態設計中主要用來作為修飾材料,豐富人類的視覺效果。飾面是室內空間形態肌理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人們利用一些原材料,比如花崗巖、漢白玉、陶瓷制品等,將具有特點的裝飾材料通過粘合等方式附于墻體表面,從而實現室內環境美好的效果。
5.家具陳設。室內空間裝修完畢之后,家具材質的選擇能夠最直觀表達視覺效果,比如木頭、石頭、玻璃、鋼鐵、塑料等家具材質,能夠給人不同的視覺效果以及心理感受,使人能夠寄情于物,產生情感的聯想。通過移動家具的位置,能夠創造不同的視覺肌理感受,從而在室內環境中再次感受到空間形態的美,使室內空間更加具有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6.室內綠化。室內空間環境的綠化對于空間形態設計來說同樣是重要的要素,例如,美國著名建筑師約翰·波特曼說過:“人們的才智與直線有關,但感情卻與大自然的曲線相聯系。那些彩色織物、花朵、風景是用作柔和生硬建筑的另一些手段,使人們便于接近建筑。”因此,室內空間的綠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改善人們的心情,釋放內心的壓力,從而更好的生活。
1.視覺肌理與形的有機融合。室內空間形態中可以說是千姿百態的,能夠給人類帶來的視覺效果同樣是多種多樣的。室內空間形態包含界面、家具陳設等,不同形態、材質的物體具有不同的肌理,能夠通過某種展現手法,將物體通過視覺的形態展現出來,通過視覺肌理的不同變化、類型、分隔等方式對空間形態進行處理,能夠體現出視覺肌理的不同表達方式。
2.視覺肌理設計的審美表達。肌理的美感通過視覺感受引起人類身心以及情感反應,給人類以不同的審美體驗。肌理的美感通常應該重視整體紋樣、色彩、質地等方面,從而展現肌理的形態美和抽象美。例如,比較流行的Loft風格,通過斑駁的紅磚墻、粗糙的壁柱、舊的設備、生銹的鐵管等,給人一種歷史感、滄桑感,通過極具人文氣息的肌理效果,展示給人們工業年代的獨特風格。視覺肌理帶給人類的審美享受是因人而異,與人類的生活習慣、性格、生活習慣、年齡、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的關聯。
室內空間形態中視覺肌理作為重要的構成元素,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生活中,室內空間裝飾材料逐漸趨于肌理化,人們的視覺品味也逐漸提高。因此,室內空間形態設計者應該不斷的深入了解視覺肌理在室內空間形態中的表達,拓展視覺肌理的應用范圍,從而提高室內空間形態設計的創造力。
[1]范偉,符霄.室內空間形態設計中的視覺肌理[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2]符霄.室內空間形態的肌理特性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3]任留柱,龔露.探析視覺感知與室內空間形態設計[J].大眾文藝,2012(13).
TU238.2
A
1005-5312(2016)05-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