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偉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淺談室內環境藝術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成偉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本文首先論述了室內環境設計的基本原則,然后論述了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以人為本的標準,最后本文給出了以人為本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環境藝術;以人為本;設計
人是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集合體。室內環境藝術首先要滿足人的生理需求,最大限度的適應人們的行為特征及生理特點,突出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1.人的本性原則。環境藝術設計的主、客體都是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人的本身需要,通過藝術創造的方式設計出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前提是為人和為人服務,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綜合了環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以及審美價值觀念需求學等多個系統的工程學,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綜合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這樣設計出來的效果才能得到人們的滿意。
2.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的原則。我們生存環境的三要素即人、自然和社會,此三要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只有三者利益和諧一致才能保證環境設計的真正完成。我們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首先要實現人、自然與社會三者的和諧統一,這也是我們進行其他建設首先堅持的原則。
1.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適應人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特征。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首先要要符合人體尺度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不能滿足,再有創意的設計都是擺設。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特定人群的因素,比如老人和兒童,要根據他們的行為特征進行設計,比如為老年人設計防滑地板,為他們設置暗夜的感應燈;比如為兒童設計方便且視覺效果較好的燈座開關,細節決定一切,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要注意細節問題。比如有些醫院病房的設計通過四床間病房和二床間病房交替布局,保證每個房間的床位都有良好的視野,為病人提供了方便和需要。
2.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要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設計依據,把特定環境空間中的人的情緒歸入到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構思中,重視人的心理感受和心里需求,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情感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比如街道兩旁的綠化帶要保持整齊和生機,這樣也能確保行人愉悅的心情,同時還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3.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注重室內意境的營造。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是相當復雜的一項綜合性工程,要處理協調技術、原料、工藝等內部因素與人、空間、時間、環境等外部因素的種種關系,還要滿足人們的特定目的。例如在圖書館的設計中,就要擯棄奢華和出奇,突出溫馨和安靜,圖書館以滿足人們的學習為主,可適當擺放綠色植物,布置干凈整齊的桌子和凳子即可。
(一)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多元化
1.風格多元。風格是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比較關注的問題,古典與時尚、中式與歐式、傳統與現代、高雅與通俗等這些風格與居住者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系,但也要根據設計者的設計手段體現出風格形式的和諧美、整體美和個性美,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2.功能多元。家居行為有個人生活行為、公共生活行為和生理生活行為三個部分,設計者要根據使用空間和使用對象的不同進行多元化設計,以滿足各種居住行為的不同功能的需求,使人感到這個空間親切而又方便,獲得最佳的居住空間效用。
(二)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性化
1.人文性。室內藝術環境設計首要要考慮人們居住的行為規律和生活特征,使居住空間成為使用者愉悅身心的場所。比如客廳空間的設計,就要突出文化內涵和心理健康,不要過于追求豪華,因為是交友、團聚的空間,因此要更注重客廳空間給人的和諧之感。
2.安全性。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首先要嚴格執行空氣質量檢測標準,不能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材料,保證使用者的身心安全。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安全設計元素,比如防火性、防盜性、防泄漏性、防滑性等等。
3.私密性。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要切實考慮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在衛生間和臥室的空間設計上,尤其要符合現代人的使用心里。比如廁所等空間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效果,這些都需要特別注意。
(三)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生態化
植物綠化是室內環境設計生態化的主要體現,植物能夠吸收有害氣體,提供給人們所需要的氧氣;室內設計還要注意門窗的設計,注意室內設計的通風采光性能;21世紀,環保意識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也要具有環保意識,采用生態材料,避免資源浪費;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還要注意油煙處理的問題。
室內空間的設計改善了生活空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品質的升華。通過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滿足人們視覺、心里、感覺上的需要,設計者要在心里空間、環境氣氛、格調的心里感受、環境色彩等改善室內的軟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
[1]區偉勤.對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的闡釋[J].建筑知識,2011(01).
[2]侯少蓉.淺析和諧社會下藝術設計的形態要素及其功能美[J].科技經濟市場,2008(09).
J525
A
1005-5312(2016)05-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