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立 郭山山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吉林132011)
中國古代神話運用于動畫劇本創作的特色分析
蔡華立郭山山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吉林132011)
神話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中國神話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是動畫題材的重要來源。在動畫劇本創作中,我們要大膽挖掘和借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經久不衰的神話故事運用進來,不失為良策。
動畫題材;劇本創作;民族特色
劇本是一部動畫片的靈魂,在動畫設計中劇本創作是設計師的首要任務,一個好的劇本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國的神話故事是文化進程的結晶,獨具慧眼的藝術家們早已把它們收于自己筆下,曾參差不齊地出現在很多動畫片中,成為動畫劇本創作的源泉。《大鬧天宮》是一部不可超越的動畫巨作,它的題材是節選自眾所周知的神話名著《西游記》中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劇本主題以神話形式反映了壓迫與被壓迫者尖銳的沖突與斗爭。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極其難能可貴。它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幽默搞笑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傳承的中國文化。
神話往往表達人們心中的一種向往,是人們心靈的寄托。在動畫探索新風格的進程中,神話在動畫中的體現,帶給觀眾帶來似真似幻、撲朔迷離的視覺享受,無不令人眼前一亮,倍感親切。在崇洋媚外的時代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片反而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
中國的動畫應該是傳統的,更應該是現代的,應該是市場的,更應該是藝術的,總之是中國的。
1.動畫片是古代神話再現的有效載體。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勢必承擔著文化傳播功能。所以,動畫不只是娛樂性,還有它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承載性。中國古代神話浩大純美,有無數精華值得表現出來給觀眾欣賞。1979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一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就取材于古代神話故事,經過王樹忱等導演的再創造,表現了一個如夢似幻的美好童話世界。每次觀賞此片,就如同自己回到了那個年代,就算時隔多年,其中的每一個鏡頭都歷歷在目。動畫沒有國界,無關等級,不分老少,是古代神話再現甚至傳承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
2.有利于中國動畫的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由于“文革”的影響,當時民間故事、神話、童話等題材被限制,同時又受到美國與日本動畫產業的沖擊,一時難以發展,只能依靠外包制作動畫片勉強生存。但是在“文革”之前,像《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鐵扇公主》等各種題材的動畫片曾在許多國家引起轟動。不難看出,動畫劇本題材的廣泛是中國動畫發展的前提。
動畫藝術作為一種集文學創作與視聽藝術為一體,要富有表現力、感染力、趣味性及戲劇性。像美國迪斯尼動畫《米老鼠和唐老鴨》,除了它那活潑夸張的角色形象外,最具有吸引力的便是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每一個故事都充滿著生命力,都蘊含著美國價值觀及人文思想,體現了美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極大自信。當然,我國也有與其媲美的精彩動畫,如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版的《寶蓮燈》,這部動畫采用經典的中國古代神話題材,讓整部影片的情節跌宕起伏、牽動人心,是無數人童年的美好回憶。
中國動畫的發展不能依賴某種技術,也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一套,而是應該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用時代的眼光來挖掘其中的生命力。
1.借鑒歷史經驗,揚長避短。中國動畫在五六十年代的輝煌是萬人矚目的。回顧經典,無論是《大鬧天宮》、《九色鹿》還是《哪吒鬧海》,這些神話題材的動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民族化。我們應該汲取動畫前輩們成功的經驗,在不斷更新換代的新媒體時代里,要時刻秉承一種民族的理念,立足本土文化,挖掘神話題材。然而,在輝煌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令我們深思。中國動畫的受眾群體大部分是兒童,很多動畫片情節簡單、取材單一,并且過分注重教育功能,從而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和自身特色。我們應該在取材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重視其文化內涵,并且要打破單一的結構線索;以幽默曲折的故事打動人心;淡化作品的教育性;強化娛樂性;鮮明地反映時代精神。
2.突破陳舊模式,提高原創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藝術判斷標準多元化,中國動畫正在進行著新一輪的創業,正在開創新的風格。巨大的市場潛力為動畫發展創造了機會,豐厚的傳統文化,為動畫題材的選擇也創造了空間。動畫創作者們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但這種傳統文化一定要符合當時的話語環境,與當時的社會特征、人的審美心理相吻合。要突破陳舊模式,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尋求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
3.運用動畫語言,表現中國特色。動畫語言即動畫的視聽語言,是動畫藝術用以表達思想、傳遞感情、完成敘事的手段。如果不會運用動畫視聽語言,任何故事的表達都將是單薄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經過動畫創作者的再塑造,用動畫語言將其表現在熒幕上,讓古代神話與動畫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做到傳統文化與現在科技并存,使動畫即具有神話氣息,又能體現中國特色。
中國古代神話在動畫劇本創作中的特色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成為藝術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新媒體技術時代的今天,將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借助這一技術并用一種新的視覺形式表達出來,必將會給人們呈現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自然界萬物都是創作的源泉,只要用心去感受,用真情去表達。
J954
A
1005-5312(2016)05-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