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肇慶包公文化園,廣東肇慶526000)
解析包拯仕履官銜的內涵
許輝
(肇慶包公文化園,廣東肇慶526000)
包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為官一生,兢兢業業。從一個九品知縣榮升至樞密副使,經歷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官位。再加上在北宋元豐改制前,行政劃分及授官封爵也比較特殊和繁雜,官、差、職是分開的,很容易混淆官銜名稱。本文先從行政劃分進行梳理,再結合包公為官仕履,把包拯的一生所擔任的官職進行解析,對于包公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官;差;職;行政劃分
肇慶包公文化園自2015年5月27日正式開園以來,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一股包公文化、清官文化、廉政文化席卷肇慶每個角落,隨之而來的就是市民對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生平了解與探討。筆者在梳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包公一生為官的官銜特別復雜,這源于北宋皇帝削弱地方官權利集皇權與一身的政治思想。北宋的官銜不僅涉及到官、差、職,還暗含了官位的品級及待遇。
在厘清包公的官銜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北宋時期的行政劃分。北宋的行政劃分實行州縣二級制,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州縣的一級監察區。997年,有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四川、峽西、廣南東、廣南西,后來又有所增加。
縣一級的官吏,主要有知縣、縣丞、主簿和縣尉。知縣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擔當,也是一種差遣。州一級的官吏主要是“知軍州事”,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州一級發出的文件,必須通判鑒屬,才能生效,目的是牽制知州的權利。宋朝的路沒有一個機構來履行其職能,每路設四個司,分別是轉運使,簡稱漕司,長官為轉運使,負責一路的財賦和監察;提點刑獄司簡稱憲司,長官為提刑官,負責一路的刑獄;提舉長平司簡稱倉司,長官為常平使,負責一路的倉儲;經略安撫司簡稱帥司,長官為安撫使,負責一路的軍事。這四個司都屬于中央派出的機構,分別執行中央各部門的命令,并沒有一個凌駕于四司之上的機構或是個人。
中央官僚機構,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三省六部,北宋另有一部與三省六部并行的機構。即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實際上三省六部被架空,宋神宗元豐改制才結束這一局面。舊的三省六部退化成管理祭祀及皇帝起居的機構。現行的中央機構是怎樣運行的呢?中書門下長官為正宰相,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副宰相為參政之事,下轄機構:孔目房、戶部、兵禮部、刑房等。樞密院,掌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副長官為樞密副使。三司長官為三司史,或稱“計相”,副長官為三司副史,三司設有鹽鐵、度之和戶部。鹽鐵掌天下山澤之貨及關市、河渠、軍器;度之掌天下賦稅之數;戶部掌天下戶口、稅賦之籍。這三個機構,中書門下最高,樞密院次之,三司最低。其余中央機構審官院、審刑院、禮儀院等都直屬中央。明確北宋包拯時期的行政區域及行政長官劃分,我們再將包公的官銜對號入座就簡單多了。
天圣五年包公進士及第后,朝廷授他為大理評事,這是官,是用來給剛入仕途的低級官員定資歷發工資的職稱罷了,唐朝時司法官員,級別為正九品;差為建昌縣知縣。北宋官差分離,差才是真正所從事的工作,官只是定級發俸祿的標準而已。只有官才有品級,差是沒有品級的。因雙親嫌路途遙遠,不愿隨行,朝廷改派他為和州稅監,這也是差,管理地方稅務,但雙親還是不愿隨行,包拯左思右想,認為盡孝是最重要的,干脆辭差留在家里贍養父母,此時,包拯無差,但官職一直是大理評事,所以也拿了朝廷俸祿的。
景祐四年,39歲的包拯侍雙親去世后才真正出仕,赴揚州天長縣任知縣,這是差。由于在天長縣的工作卓有成效,官職由大理評事升為大理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項事務,還負責地方各州司法案件的復審,其實,包拯并沒有真正負責大理寺的事物。品級為從八品。
康定元年,包拯調端州任知州,這是差,由縣一級長官升為州級長官。官職也從大理寺丞升為殿中丞,主要負責朝廷會議準備、決議。品級為從七品。
慶歷三年春夏之間,包拯因為治端成績突出,被宋仁宗調到京城,留任朝廷,包拯開始在北宋最高財政機關三司里任度之判官,這是差,掌握天下賦稅之數,具體負責東排岸司的漕運事務,主要指財賦和監察。同年十一月,由于御史中丞王拱辰推薦,進入大宋最高監察機關御史臺。因為他資歷淺,級別低,初為監察御史里行,不久便成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在此期間,他還擔任三司戶部判官,負責天下戶口、賦稅之籍及榷酒工作、衣儲之事。1046年6月,又兼任大區行政長官——京東轉運使,主要負責京東路的賦稅和監察。
包公擔任了十個月的京東轉運使后,1047年4月,提升為工部員外郎,品級為正七品。負責全國工程,仍無實權。同年,被封為直集賢院,這是貼職,北宋時期,對于一些比較優秀的文官,贈與貼職,體現社會地位,沒有品級,可領取一定的俸祿。這個時候的差是陜西路轉運使,由京東到陜西,不是一般的平級調動,實質上是升遷,陜西路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路,另外,包拯赴任的時候,官袍的顏色也發生了變化。
1048年5月,包公由陜西路轉運使調為河北路轉運使。包公辦完交接手續,回到開封,正準備前往河北,6
月22日,又有新的使命,留任朝廷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比原來擔任的三司戶部判官高一級。因為以前在戶部工作過,所以對戶部的工作職責一清二楚。按照慣例,三司中的戶部、度之、鹽鐵各司的正史都有三司使兼任,實際工作都由副使負責。這時候官職也由工部員外郎升為刑部郎中,品級為正六品。
1050年,包公有被提升為天章閣待制,比原來的直集賢院高一個等級。差事由三司戶部副使調為知諫院,諫院是掌管諍諫的言事機關。與御史臺監督朝政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區別,御史臺具有執法性質,諫院則沒有這個職能。這個時期,包拯六彈郭長張堯佐請罷宰相宋庠等事件。
1052年包拯由天章閣待制升為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是北宋初年開封宮城中所建的一座館閣,存放皇帝御書御畫、皇家重要文獻及寶瑞等物,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人員。增加榮顯,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給予恩寵。
1052年3月,差事也從朝廷諫院調任河北路轉運使,負責軍需供應、地方賦稅、監督考核州縣官員等。
1052年7月,又從河北轉運使調任高陽關路都部署兼安撫使、知瀛洲。都部署是軍職,統帥高陽關八萬駐軍,時稱邊帥。安撫使就是全面負責高陽關的十一個州軍的軍務治安長官,他又兼任高陽關路的政治中心瀛洲的知州,整個高陽關路的軍政大權都落在包拯身上。
1053年,包拯在瀛洲處理政務的時候,他的兒子因病去世。包拯傷心欲絕,向朝廷提出調任離合肥近一點的州郡任職,以便照顧家庭。朝廷調他到揚州任知州,在揚州的時間比較短,便轉到廬州任知州。1055年12月,包公因保舉官員不當,受到降職處分,由廬州知州調到池州做知州。官職也由刑部郎中降為兵部員外郎1056年8月,因歐陽修再次舉薦,宋仁宗本來對包公的印象也很好,被調任到江寧府,江寧府為江南東路的政治中心,這次是很令人注目的升遷。官職也由兵部員外郎回恢復到刑部郎中。包拯在江寧府只待了120天,又提升為開封府知府。
1057年6月,由開封府府尹提升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監察機關最高長官。可以彈劾宰相以下的任何官員。與此同時,他還兼任轉運使、提點刑獄考科院的領導,考察全國各大行政區長官的政績優劣。官職也從刑部郎中升為右諫議大夫,品級為從四品。
1059年3月,包拯由龍圖閣直學士升為樞密直學士,差事由御史中丞調為三司使,是北宋最高的財政機關的最高領導,僅次于宰相和執政大臣。
1061年4月,包拯的政治生涯進入到最高的層次,差事由三司使升為樞密副使。成為宋仁宗領導核心的成員之一。樞密副使是除皇上以外負責大宋軍事的二把手。官位也由諫議大夫升為給事中。品級為正三品。
1062年5月13日,包拯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時候,突然發病。24日下午病逝。宋仁宗為了表彰包拯的忠誠和建立的功勛,加封為東海郡開國候,追贈禮部尚書,品級為從二品,并賜謚號“孝肅”。
通過梳理行政區域劃分及當時的官、差、職的區別,我們就不難弄清楚包拯的一生為官仕履的官銜名稱了。同時對包公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程如峰.包公傳[M].合肥:黃山書社,1991.
[2]李瑋.包拯[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3]謝健江.包拯在端州[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D691;K239.1
A
1005-5312(2016)05-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