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濤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0)
淺析彩墨在繪畫中的應用
何如濤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0)
繪畫是與時俱進,與審美俱進,與時代俱進的藝術種類。而運用中國特色筆墨繪畫的影響力不輸于任何繪畫,在那個急求改進的年代,在現在這個繽紛妖嬈的年代,運用筆墨的繪畫語言是畫家們最能表達情感的選擇。
時代性;表現形式;創作應用
20世紀20年代,中國各種思潮的涌入,畫家們都在尋找著適合中國繪畫發展的路口,中國畫家高劍父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開啟了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大門,作為辛亥革命的元老,他的美術作品和思想都有明顯的政治性。他“以藝救國”倡導的新中國畫,在傳統技法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著重寫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開創了嶺南畫派,而這種新型的繪畫語言賦予了一個新的名稱“彩墨畫”。
而與高劍父同受康有為、梁啟超觀念影響的還有林風眠,“建設為全人類的藝術”是他傾向于民族大眾的美術教育思想。同時他的“中西調和”理論使中國畫找到了一條走向現代化,擁有時代性的道路。他通過不斷的東摸西索,終于摸到了西畫和國畫的脈門,即中國畫中的“意”和西方畫中的“實”。林風眠認為藝術是要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個性的特點,舍去任何一個都是失敗的,在他的眼中,文人畫失去了個性,跟丟了時代;西畫則是缺少了中國獨有的意蘊之美。
被國際藝壇譽為20世紀中國現代代表畫家的吳冠中,在傳統繪畫中結合西方造型規律進行創作,使得畫面更有了形式美,又不丟失我們自己的東方韻味。他的彩墨畫是新時代的中國畫,融合西方藝術形式和技巧,傳統的中國畫方式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蘊。創造出具有裝飾藝術的彩墨風格,掙脫傳統繪畫骨法用筆的束縛,突出了色彩,在他的眼中,繪畫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描摹,而是自己對現實的情感。
從彩墨山水的表現形式來看,對景寫生是彩墨山水創作的主要途徑,受西方美術思想的影響,彩墨畫運用了西方繪畫中的三維空間結構、光色畫法,弱化了傳統筆墨方法的單一表現。彩墨山水不僅僅是色和墨的關系,構圖上也不同于傳統繪畫,彩墨山水是走進人的社會氛圍,呈現的是對生命的感悟,對這個世界的情感。
曾在武劍飛的一本畫集里看過一幅截山裁水的快意山水畫小品,畫的背景是整色調的水墨山水,而在畫中心的房子卻用純度很高的紅色來表現,房子前面是同樣純度的藍色,這種畫法是不被當時畫壇所看好的,俗氣不高雅,追問其原因,他自己卻也說不明白,而這種感覺才是創作時最真實的感覺和追求,不受群眾心理的影響,而只是揮灑自己對繪畫的看法和感覺。在畫法上很多還是傳統的勾劈皴擦,但是構圖上可以打亂原來的經典,成對角線的斜插,或者是突兀出來,這些或許違背了傳統,但是這才是真實的。
當代畫家徐惠泉,他的彩墨人物畫,不同于傳統人物畫的表現手法,更注重色彩特質的表現。對他而言,彩墨畫并不是一味追求濃重華麗的藝術效果,而是對色彩的性質、表現性、規律的挖掘。他的彩墨畫都是強烈色塊和剛勁的墨線組成,色塊的變幻和墨線的穿插是形象塑造的手段,在人物環境的配置上顯像出筆墨的韻味,他筆下的人物多是江南的妙齡女子,以灰暖的基調襯出了少女柔美的人體,形成了艷而不俗、色墨相融、清新典雅的情境。
從彩墨花鳥的表現形式來看,傳統花鳥一度是文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載體,而彩墨畫的出現是新時代傳統寫意花鳥畫的另一種變革,寫意畫在人的眼中永遠都是那么獨樹一“枝”,單薄寡淡的畫面,仿佛整棵樹上只有那一枝是最美妙的,文人在繪畫中尋找一種寄托和精神的慰藉。豐富充實畫面的層次和空間,極富滲透力的筆墨描繪花鳥的妖嬈的姿態。
由彩墨畫的三種表現形式來看,彩墨畫和中國傳統繪畫是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對繪畫的理解主要不同在于筆墨和色彩上,彩墨畫將色彩和筆墨看作了表達明暗的手段,這正是受西方繪畫的影響,而中國傳統繪畫將色彩和筆墨視作具有中國獨特審美的表達方式,而面對當今世界多元化的發展,彩墨畫更符合當今的審美要求。
在彩墨創作中色彩、時代性、個性、裝飾性是必備的條件,彩墨的應用主要是在中國寫意畫里面,主要融合寫意畫的墨意和沒骨畫法,并且在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彩墨中的沒骨畫法是將表現對象與周圍空間一起融入畫中,改變繪畫的空間結構,變成了具有真實感的色彩空間。
創作彩墨畫要有裝飾性,以便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繪畫有表達感情的功能,但還有審美的功能,彩墨畫注重夸張變形,高度的概括和簡練,追求自由,追求色彩的象征性,追求“形式上的個性”,是形式的產物,不再是追求只管物象的體態,而是著重形式美的表現,強調人的主觀想象、抽象和人腦中對事物的情感態度,運用省略、夸張、變形等手法,以美化為主要原則,追求理想的真實,引導人們獲得愉悅的感受和放松的心態。
彩墨元素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繼承和發展,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步伐和審美的需要,彩墨畫是中國畫的蛻變,是人們對藝術的又一種選擇。
[1]吳冠中.吳冠中談美[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2]郎紹君.現代中國畫論[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
[3]楊天民.林風眠繪畫的現代性思考[J].美術觀察,2003(11).
J212
A
1005-5312(2016)05-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