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俊鑫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南充637100)
論唐代仕女圖的線與色彩
——以《紈扇仕女圖》為例
卞俊鑫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南充637100)
唐代仕女畫是中國仕女畫的高峰,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被為眾多的學者重視。《紈扇仕女圖》作為仕女圖的代表,描繪了仕女們的閑適生活,這幅作品迎合了大唐盛世貴族們的審美意趣,也代表了唐代仕女畫在形神兼備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紈扇仕女圖;線與色彩;審美風格
《紈扇仕女圖》描繪夏末秋初時節九個看起來已不算年輕的宮妃在深宮院內納涼的情景,分別在持扇、捧器、抱琴、對鏡、刺繡、獨坐和倚桐,兩名年少的侍女、兩名也許是女扮男裝的侍從或揮扇、或端鏡在侍奉著宮妃們,共十三個人物。畫中宮妃們衣著華麗,體態豐滿肥碩,但都神情懶散,流露出惆悵、寂寞、失意、憂郁的精神狀態。
《紈扇仕女圖》描繪了唐代官廷貴族仕女的現實生活,它以高超的造型藝術手法,生動的情節個給觀眾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1.線條的獨具匠心。周昉用筆遒勁纖細,鐵線勾勒,柔麗而富有彈性。從他的作品《紈扇仕女圖》從線段來看,唐人的線描也多了更多的度化,畫面布局上用假山烘托主體,人物的用大小來體現主次。從貴族婦女的體態也體現了唐代人對人物審美要求。人物面部和肌膚的勾線穩重準確,細勁而有彈性;紗衫和長裙的勾線挺拔有力,剛柔相濟;發際的勾線根根可數,筆法飛勁;服飾圖案的勾線自然流暢,工細而不刻板。畫家運用富于變化的線條生動地表現出不同物象的質感和美感,充分顯示出中國畫的線描藝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無窮的魅力。作品中宮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高髻時興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發的襯托下,顯得雅潔、明麗。人物的描法以游絲描為主,行筆輕細柔媚,勻力平和,特別是在色彩的輔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紗羅和肌膚的質感。畫家在手臂上的輕紗敷染淡色,深于露膚而淡于紗,恰到好處地再現了滑如凝脂的肌膚和透明的薄紗,傳達出柔和、恬靜的美感。
2.色彩上的巧妙運用。周昉用色艷麗明快,他的作品設色清麗艷明,對質感的描繪非常貼切:紗衫輕薄透明,肌膚豐腴白皙、光彩照人,羽毛輕盈,頭飾閃亮。周昉設色手法多樣,常常采用多層烘染、罩染、分染相結合和以色走線等手法,開一代工筆人物畫新風。畫家在賦彩上的嫻熟技法獨具匠心。全圖以統一的紅暖色調把握全局,配以朱砂、石青、石綠、赭石、胭脂、花青、草綠、白粉、金粉等顏色,畫面色彩交相輝映,富麗明快,濃重典雅。尤其是對于大袖薄紗衫的表現之完美,在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即通過紗衫在設色時色彩深淺的變化和在白色紗衫著色后,沿衣紋勾白線的技法,充分表現出紗衫輕柔、重疊遮蓋的透明感和質感,準確地表現出衣衫之間疊壓關系。《紈扇仕女圖》圖中色彩豐富,以紅色為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冷暖色調相互映襯,顯現出人物肌膚的細嫩和衣料的華貴。衣紋線條近鐵線描,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較準確地勾畫出了人物的種種體態
3.細節上的精益求精。在《紈扇仕女圖》里,畫家對圖中仕女頭飾的刻畫極為精致,高聳的發髻簪著大朵的鮮花、步搖和金釵,衣服和披帛上的圖案描繪得十分精細。仙鶴羽翅排列有序,犬的皮毛渲染虛實自然,團扇、拂塵、花草、山石無不精致周密。畫家在表現這些細節時緊緊圍繞內容的需要,而不是單純為了表現技巧,為細而細,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每個時代都會有屬于自己時代的審美觀,人物畫可以折射出每個時代的審美風格。《紈扇仕女圖》不僅顯示出了唐代繪畫藝術的光輝,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一面鏡子。從周昉的《紈扇仕女圖》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唐代仕女畫的審美傾向。隋唐時期,雍容富態、健康自然 雍容富態、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導性標準。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健康是當時人們欣賞的一種婦女之美。也就是崇尚豐腴華貴之美。“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是盛唐時期的審美觀。盛唐時期的“以胖為美”是有一定標準的,它要求體態豐腴,凹凸有致,身體健碩,肌膚白嫩,面相寬廣,下巴圓潤,盡顯雍容華貴,豐腴秾麗之氣。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藝術同樣非常繁榮,唐代人物畫光彩煥然,馳譽中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代仕女畫在中國繪畫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代流傳下來的智慧的結晶,一方面又為以后人物畫的發展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它對后世人物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紈扇仕女圖》作為仕女畫的代表,不僅顯示出了唐代繪畫藝術的光輝,而且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了唐代人的審美情趣,也為我們了解唐代貴族女性奢華、富貴、開放、時尚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形象的資料。
[1]鄒滿星.唐代墓室壁畫人物畫“胡化”風格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2]徐小蕾.唐朝工筆人物畫設色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3]陳宇鵬.從《簪花仕女圖》看唐代人物的審美風格[J].美術界,2012(05).
J212
A
1005-5312(2016)05-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