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滌非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探討
安滌非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在群眾文化戰線,人們一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好像都明白,又好像都說不清楚。正因為如此,群眾文化這個與非物質文化保護密切相關的戰線,首先弄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就是十分必要的。
非物質文化;內容;探討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為了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此之前,文化部等有關部門為保護和申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許多工作,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在實踐中又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問題,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界定上的認識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才能更好地貫徹以上兩個文件的精神。
怒江州政府從2003年開始大量招商引資,推進中小水電開發。國家發改委評審通過了《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報告》,計劃了在怒江修建“兩庫十三級”電站的開發方案,但上述規劃方案遭到了環保組織的反對。在隨后的十一五、十二五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中,怒江水電開發的計劃一直位列其中。通過民間環保力量的不懈努力,經過十多年保護與開發的探討,在2016年12月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怒江水電開發終于出列。
要科學地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概念,首先會碰到對“文化”的認識問題。在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文化觀:一種是狹義文化觀,一種是廣義文化觀,而以狹義文化觀為最流行。一般人大多認為“文化”就是掌握文字的文人所創造的文人書本文化。所以學文化就是讀書識字,不識字人人就沒有文化,當然更不會創造什么文化。這樣,在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往往只看到文人文化,而看不到民間文化。
廣義的文化觀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這是19世紀人類學和民俗學所闡發的文化觀。按照這種廣義文化觀,不但要重視文人文化、同時更要重視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民間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界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廣義文化觀的具體體現。請看《公約》第二條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2.“表演藝術”——民間歌舞、曲藝、戲曲等。
當然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接收知識,能夠更快的彌補之前學習的不足。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這是指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謠、諺語、神話傳說故事、民間曲藝、戲曲(特別是民間小戲)等廣泛流行于民間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口傳藝術(主要是語言藝術,也包括表演藝術)。還有語言則指行將消逝的少數民族語言和各地的方言。
這個定義所明確界定的是在民間社區中所運用、傳承、創新的活的文化,顯然主要是民眾所創造、享用的民間文化,當然也包括人民所需要的文人文化,但民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當前需要保護的主要對象,則是毫無疑問的。此《公約》又具體列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個方面:
側吹浸沒式燃燒熔池熔煉工藝(SSC技術)在有色金屬工業已有較多成功生產實踐,富氧側吹煤粉熔融還原工藝具有工廠建設投資省、金屬回收率高、產品成本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高、綜合能耗低、作業環境優良等優點。該技術可擴展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銅渣處理,用于制備含銅不銹鋼的鐵銅合金原料;②含鉻原料的處理,與紅土鎳礦搭配制備特種不銹鋼原料;③其他不發熱的含鐵、鎳、鉻等二次固廢的高溫火法熔融處理和有價金屬的回收。
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這是指民眾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包括人民的消費文化——衣、食、住、行,生產文化——農、林、牧、漁、商業以及禮儀、節日慶典等實踐活動的經驗文化、生活文化成果。中餐、衣飾、民居等民俗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有許多是需要搶救、調查記錄和傳承、推廣的。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這主要指在民間傳承的許多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民間文化:創世神話、山水傳說;民間科技(如水利、天文、醫藥、衛生……)、民間信仰(如禁忌、風水、巫術、占卜之類)等,其中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也包含著人民生活經驗的豐富文化內涵,需要調查搜集和研究,這對普及科學知識的宣傳也是必要的。
5.“傳統手工藝”——各種手工業的技藝經驗和各種民間美術、工藝,如民間建筑工藝、木工家具工藝、石雕、木雕、磚雕、年畫、剪紙、玩具、風箏……乃至雅雕、骨雕、草編、漆雕、漆畫、陶瓷技藝、泥塑、面塑、根雕、內畫、刀畫、烙畫等種種層出不窮的民間藝術。
由以上列舉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看出,它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群生活。如果要對它的范疇概念進行科學界定,首先要明確其主要內涵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如果用狹義文化觀來理解是難以弄清楚的,必須用廣義文化觀才能予以科學的界定。這對我們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如果用一兩句話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個定義,我們最好選擇國務院文件下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F592.7
A
1005-5312(2016)05-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