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淺論群眾文化的基本特征
李響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群眾文化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黨和國家積極改進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及時調整和完善群眾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制定繁榮文藝創作,發展群眾文化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諸多的具體政策和法規,進行積極有效的群眾文化體制改革等,為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機制,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群眾文化;特征;審美
群眾文化事業是整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娛樂的滿足和身心健康,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鮮明的特征。
群眾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地形成,流行于民間的通俗的樸素的文化。群眾文化的內容廣泛而豐富,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對人民群眾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一)群眾有強烈的愿望
一是科技的推廣應用,使人民群眾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物質生活的豐富,閑暇時間的增多,需要有健康有益的活動來充實。二是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參與性強帶有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活動十分青睞。三是有一批熱心于群眾文化活動,而又有特長的愛好者和熱心人。
(二)經濟的發展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富裕了,已不滿足于在家里看電視、唱“卡拉OK”,而是渴望參與群體活動、渴望溝通和交流。同時也愿意在經濟上有所投入,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充實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悅。
(三)弘揚正氣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人民群眾富了,但一些不良習氣如賭博、封建迷信、酗酒、尋釁肇事等不良風氣有所蔓延,嚴重影響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遏制不良風氣的侵襲,人民群眾呼喚健康文明的生活和娛樂方式。
(四)新時期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靠傳統的開會傳達等形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了,而是需要一個有效的載體來宣傳和貫徹。文藝宣傳活動的開展就是很好的載體,黨的方針政策通過群眾自編自演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出現,使人民群眾在精神愉悅、心情舒暢的氣氛中既得到了教益也得到了歡樂。同時“三個代表”思想的貫徹和落實,也需要有先進的文化來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隨著我國向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轉變,文化形態的變化也成為必然。應運而生的大眾文化、娛樂文化使人們從觀念上對國辦群眾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功能日漸模糊。一些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為適應人們的文化觀念的轉變,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竟簡單地向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看齊,豈料,這是以逐漸喪失群眾文化特有的社會地位和功能為代價的。事實是:群眾文化處于四不像的尷尬境地。回過頭來,我們在靜靜地反思中才發現:原來群眾文化是不可能為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所替代的,正是因為它的特殊社會地位和社會功能,群眾文化才有了賴于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空間。
群眾文化是人們用以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產生并貫穿于浩瀚歷史長河的勞動生產過程,因而才使群眾主動參與成為現實。正是因為主動參與,群眾在活動中才能實現自我教育,獲得情操的陶冶和審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審美享受中建立和升華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境界。這是群眾文化特有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它同時符合群眾文化的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承、生活實用的功能。近幾年,各藝術(文化)館克服了經費不足,人手緊張等諸多困難,堅持開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同時大力開展機關、社區、中老年文化活動,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陶冶了群眾情操,烘托了城市的文化氛圍,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群眾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功能,還可以從另一層面上發現,群眾文化實際上在默默地滋潤并彌補著其它文化活動的不足。就大眾和娛樂文化而言,主要表現于群眾在參與該類文化消費時的盲目無知以及審美偏差,文化市場中,因消費者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的缺乏和文明素質低下而引起的混亂局面時有發生;就專業文化而言,因文化素質的差異,部分群眾也不能完美地體驗個性化特征鮮明的專業文化帶來的愉悅;專業文化或者說藝術品絕對不會只是簡單地迎合他人趣味,而是取決于它對人類、對歷史的價值。潤物細無聲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的同時,也為大眾文化、娛樂文化以及專業文化的衍生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歸根結底一句話:群眾文化工作和它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進行文化消費和接受專業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文化藝術鋪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G240
A
1005-5312(2016)05-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