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寒松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關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思考
趙寒松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非物質文化是原生態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燦爛輝煌的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基本方式。也留下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實施保護工程,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資源、文化環境、民族素質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要素的功能,可以為我國就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十分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今,無論是政府、學界,還是商界、媒體,正掀起一場對“非遺”的挖掘、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探討與實踐。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對保護和傳承“非遺”形成了相當大的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范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廣泛征詢專家意見反復修正并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向世界發布的文件中,在不同的時期曾經使用過“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術語。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民眾中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在了解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類意義和現實必要性以后,就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整體,使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一方面,外來文化的傳入,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原有文化生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許多有傳統特色的文化資源受到十分嚴重的破壞,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流失,瀕臨絕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保護與傳承方式的是多樣性。各地區要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形態和存在狀況,建立起以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創新保護傳承方法,區分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分類保護。比如編織、刺繡、制茶、印染等加工制作之類,可走生產性保護之路,將其做大做強;對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以及民歌雜技等,可以依托一些專業文藝團體,搭建形式各異的展演平臺,為擴大其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展示的舞臺;對流傳于民間的史料、曲調、掌故、民間藝術等,可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傳承人,要適時進行傳習活動,開展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以及給民間藝人評定職稱和命名“大師”、“名藝人”、“傳承人”等榮譽稱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視,但很多國民并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需要我們在廣大群眾中進一步廣泛宣傳,使他們了解并參與其中。到目前為止,筆者走訪調查了周圍不少的文化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的昆曲和古琴藝術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說明我們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使國民老幼皆知,更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代代相傳,使之后繼有人。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為我們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確認、登記、立檔;二是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妥善的方式予以展示、保存;三是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方式對原生態文化保存較為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和濃郁特色的文化區域,進行活態的持續保護;四是通過對傳承人的資助扶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弘揚。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時間緊迫,政策性強的重點文化建設工程。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崇高的歷史責任,也是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現實要求,政府的行為是公民行動的導航,我們要加大投入力度,培養專業人才,采取具體保護措施,將搶救回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切實保護并傳承發展,共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程。
G122
A
1005-5312(2016)05-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