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瓊
(彌勒市彌陽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紅河652399)
淺議如何加強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
白相瓊
(彌勒市彌陽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紅河652399)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彌陽鎮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區域內文化的整體實力與我鎮經濟和政治的地位不相匹配的問題,仍然是阻礙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重點問題。尤其是鎮域內,社區文化建設的步伐尤為滯后。所以,彌陽鎮在經濟繁榮的同時,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對策和建議
社區文化是區域性的、全方位的廣義文化范疇,是一定區域內社會共同體所反映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模式、社區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定向、地域心態等文化現象的總數之和。對于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而言,加強對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研究和探查,找出社區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已成為當前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文化工作者,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
1.對于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而言,依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顯得單一、被動。因而,要想實質性的推動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還應該著手于企業、學校、家庭的文化資源的利用,將社區內的文化設施如展覽室、文化活動室、體育場對社會居民進行公開開放,讓整個社區的居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社會文化的建設中來。此外,在明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底細的基礎上,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人員應與轄區內的企業、機關部門進行聯系,爭取企業、機關等單位將文化活動場所向群眾開放,給予彌陽鎮社區群眾更多的發揮場所。其次,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還需要政府的法理支持以及群眾的全力配合,例如在紅煙社區的文化建設中,主要的便是“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群眾督導”的社區文化創造模式,從紅煙社區的發展中可以看到,當前社區文化建設正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且社會的文化建設也更具新時代的文化內涵。
2.遵循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人文特點,發展社區的特色文化。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必須以彌陽鎮社區為基本點,因地制宜的發展社區特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使社區文化保持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此外,由于我鎮地處市政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鑒于良好地理資源,我們必須加以大力利用,使其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創造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使得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
如果老城社區與新城社區之間、中心城區與偏城區文化建設的差距狀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縮小,那么社區文化建設將很難得到改善,而且還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以下三個重點方面的改善:
一是加強對城東、鋪田、古城三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以及政策的扶持程度,讓這些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在政策的扶持和社區領導的帶動下,展現出勃勃生機。此外,要推動城東、鋪田、古城這三個社區的文化及社會,需要立足于社區的本身情況,例如社區的規模、人員數量、經濟情況、文化特色等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城東、鋪田、古城社區文化建設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并且注重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目標的一致性,使城東、鋪田、古城社區文化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
二是實現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共享。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整體性質的文化發展,因而,要充分調動彌陽鎮社區內所有的機關、部隊、企業組織等一切社區力量,通過這些力量的整合,實現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資源的有效整合,并且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創造一個共有、共享的良好社區氛圍。另一方面,借助于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共享,可以實現社區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擴大社區文化的發展途徑及范圍,使得社區文化建設更加的飽滿化。
三是通過建設文明、衛生、祥和、安全的社區,使居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在社區文化的感染下潛移默化中養成。簡言之,也是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積極性,讓居民們在參與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從而,大大縮小了與其他社區之間的文化建設差異。
社區文化設施是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基本物質依托和載體。加強社區文化設施建設首先在量上要增加。各級職能部門應通過出資、集資、共建等方式建造更多的社區文化設施,如興建文化館、站,圖書館,以及社區活動中心,健身場所,社區學院,綠地等。這樣一來,社區居民就有更多的機會參加文化活動。其次,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將它建設成為社區人民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課堂,展示文藝才能的舞臺,休息娛樂的場所,青少年教育的園地,文明市民的學校,老年人的樂園。這樣就使得社區居民能參加科學、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再次,社區文化設施在資源配置上應盡可能合理化,要使各項文化設施都能物盡其用,而不致于造成資源的浪費。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加強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群眾文藝演出活動成為常態,城鄉文化和諧互動,全鎮上下呈現出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唱響時代主旋律,進一步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積極營造“和諧共振”的發展氛圍。
G249.20
A
1005-5312(2016)05-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