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瑤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湖南衡陽421002)
民間音樂在中小學學生中的傳承與實踐
潘佳瑤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湖南衡陽421002)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現代流行音樂的繁榮,不光是中國流行音樂在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小學生,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不少外國的音樂元素也在占領著我國音樂藝術的市場。同時也極大地沖擊著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在中小學生中有效地傳承民間音樂及其文化,是當今社會與學校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民間音樂;中小學生;傳承;實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整個教育事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尼采曾說過“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經濟能力提高了,人們就會開始追求生活中富有情感的精神產物,于是現今對音樂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人民及政府對音樂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具體有以下幾點表現:(1)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提出,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這是音樂教育的一個突破。也證明了政府對音樂教育的重視。(2)全國各地藝術培訓班越來越多,很多學生會選擇在假期學習一些樂器,讓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也能在音樂藝術活動中有表現自己的機會。(3)各級電視臺也推出了兒童音樂類節目,不僅是歌舞展示,還有一些兒童戲曲類節目。
雖然學習音樂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多,家長和學校也越來越重視,但現在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生確是寥寥無幾。很多家長帶學生去了音樂藝術培訓中心,主要是以鋼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洋樂器的學習較普遍,學習民族樂器的都較少;歌舞類也是多以現代舞蹈為主。對中國民間音樂的學習明顯有些不足,導致現今民間音樂文化的逐漸缺失。
由此看來,雖然政府和家長重視音樂教育是正確的,但是對于音樂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并沒有深刻的理解。民間音樂在中小學生中的傳承與實踐刻不容緩。
音樂早在洪荒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人類還沒有語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高低音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當時并沒有記錄的能力,便只能口口相傳,這便是早期的民間音樂。我國民間音樂的特點有:創作的口頭性和集體性、鄉土性、即興性、流傳變異性、功能性等等。在泱泱中華大地,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都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它們對傳承每個民族的民俗風氣、民族性格與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音樂教學的需要
馬克思曾說過: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忘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文化,相反,更應該重視并發展民間音樂及其文化。《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社會生活的優秀中國音樂作品,也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同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也能尊重藝術,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個人或集體對國家的一種熱愛和忠誠的態度,是每個人所應該具備的公民道德之一。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認真對待民間音樂及其文化也是愛國的一種表現。在歷史悠久的民間音樂文化長河中,越來越少的人能真正了解到民間音樂文化的魅力,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就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
民間音樂是在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人們歌唱著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所表現的感情是真摯的、質樸的。可以通過這些淳樸真摯的民間音樂陶冶著無憂無慮的中小學生,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文化。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是集合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不僅要好好的去傳承它們,還要更好地發展下去。如果我們繼續讓民間音樂文化自生自滅,那么到時候會有更多的人不知道民族音樂文化是什么,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就難以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我們拿什么音樂去向世人展示?這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遺憾。因此,我們不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效地傳承下去,就是對傳統的一種背叛,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化就是無源之水。
(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成果創造力的源泉,是道德品質傳承、各類文化思想與精神意識形態的統一體,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延續與發揚的根本,是當今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根本。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造就了極具魅力的中國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且中國傳統音樂給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加了諸多音樂色彩。因此我們可以說,只有好好地傳承中國民間音樂,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音樂藝術,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傳承中國音樂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我們的音樂文化修養與傳統文化修養也都會有所提高。
(一)從中小學學校做起
1.豐富學生文藝活動與音樂文化生活。中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強,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彈性空間較大,所以讓學生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民間音樂,讓同學們能習慣民間音樂,能夠接受并喜愛民間音樂這種特殊的文化。比如在小學生的“六一兒童節”晚會的節目中,在中學生“元旦晚會”的節目中,可以多增加一些民歌演唱、民族器樂表演、民族舞蹈等方面的節目,也可以穿插一些有關民間音樂文化方面的故事等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多了解一些民族音樂及其文化。
2.中小學校一般都會在課前、課間或中午吃飯的時候或者是放學的時候播放廣播,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多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民間音樂,不管是民歌還是民樂,都能讓學生在不經意間記住一些民間音樂,這樣能潛移默化地將民間音樂傳承給中小學生。甚至還可以在音樂結束之后讓主持人講解一下關于播放的民間音樂的小知識,讓有心的同學能拓展一下這些民間音樂文化的知識。
3.學校可以成立民間音樂社團,讓學生自己從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中挑選自己中意的、想學習的民間音樂類型(如民歌組、器樂組、民族舞蹈組、戲曲組等等多種興趣小組),分組學習。例如民間音樂藝術社團中的民歌興趣組,既有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可以介紹“呼麥”、長調歌曲與短調歌曲)、彝族民歌、維吾爾族民歌等少數民族歌曲、又有漢族各地區不同風格的民歌等等,學習內容多樣化,從而引起同學學習民間音樂的興趣。到了期末還可以來一個學習民間音樂的比賽,讓同學更能積極的參與民族音樂的學習。
4.根據民間音樂即興性的特點,可以讓同學用傳統的民間音樂旋律配上自己創編含有生活氣息的歌詞,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在創編的過程中培養并鍛煉其創造能力。
(二)通過家庭教育進行潛移默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平時聽什么音樂唱什么歌也都會影響到孩子。以我自己為例,我之所以學習音樂,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媽媽平時就喜歡唱歌,尤其喜歡唱老歌(民歌),雖然流行音樂偶爾也會涉及,但是她更多的還是喜歡唱小調。父母首先接觸民間音樂文化,并繼承了這種文化的精髓,才能傳承給下一代。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相對于他們的父母會好很多,且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會得到更多的寵愛。所以現在的孩子會有一些叛逆或逆反的心理,你越是要他們去做的事,他可能越不想去做,因此,我們就需要在家庭營造一個較好的音樂環境,潛移默化的去感染他們。比如在吃飯的時候或聊天的時候,嘗試播放一些能夠讓學生放松的,類似民間音樂的這種傳統音樂的音響,或者父母自己多哼唱一些民間音樂旋律或民歌,平時多看看與民間音樂相關的電視節目等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就能接觸到,并能接受這些民間音樂與民間藝術,讓學生在認識民間音樂的同時提升自己傳統音樂文化的修養。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大家都覺得一個事物好而只有一個人覺得那是不好的,你會怎么想?會不會覺得是自己是不是哪個方面沒考慮好導致自己和大家的想法有那么大區別?當滿大街播放的都是網絡流行歌曲或者是其他更奇怪的音樂,只有你一個人愛聽民間音樂的時候,會不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會有人覺得你太奇怪了?這就是一種錯覺。可能別人所觸及到的音樂并不是那么動聽,但是聽的人多了,就會給人一種原來這就是大家所喜愛的感覺。正因為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家庭、學校、社會都一起來營造一個聽賞傳統民間音樂的良好社會環境,大家嘗試一下聽唱民間音樂,我們傳承并發展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四)因材施教與因趣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民間音樂藝術在中小學的傳承也是如此。我們在曲目選擇上盡量從當地地方音樂中開始入手,因為這是他們的根文化,用他們的母語(方言)演唱,學生一般容易接受,他們也會更有興趣學習。同時在民間音樂類型的選擇(民歌、器樂、舞蹈等)上也首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進行施教,以免學生學習時產生“這個我以后也不一定會接觸到,我干嘛要學”這種逆反心理。另外,在音樂課以外的時間,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從而讓學生從多角度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或者教授學生一些簡單易學的民族器樂,慢慢培養他們學習民間音樂的興趣,就像衡陽市八中一樣,教學生們學習葫蘆絲就是一個讓學生接觸民間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并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民間音樂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民間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它是人類勞動生活與音樂形式的結合。長期傳承包含著中國民間音樂文化及其中國社會發展的各階段情況,保存了古代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基本內容。通過各個地區一定形式的歌唱演藝形式,幫助人們在生活勞作中放松自己,并給予了人們許多的娛樂享受,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操,讓后人牢牢記住祖先的創造和思想道德,還傳授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知識等。研究民間音樂不是為了讓人們固步自封,而是為了以科學的態度把精華與糟粕區分開來,取之精華發揚光大。各個歷史時期所表現的人們生活的民間音樂藝術活動,都極大的推動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民間音樂的革新和社會文化的進步。
把民間音樂文化在中小學生中傳承與實踐,是提升中小學生的民族審美能力與傳統文化修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在中小學學生中傳承民間音樂對傳承并發展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當代音樂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也愿意為此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J607-4;G633.951
A
1005-5312(2016)05-0218-02
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教通[2015]269-3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