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403)
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研究
李燕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403)
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文化象征,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生活的內容。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國內外收藏、關注陶瓷的人越來越多,我國旅游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陶瓷文化與旅游業關系緊密,兩者間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斷擴大交集,因此有關文化旅游工作者應該將兩者有機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傳承宣揚我國優秀的陶瓷文化、積極推動旅游業發展。
陶瓷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路徑
我國陶瓷文化的代表是江西景德鎮陶瓷,這里將以景德鎮為例深入分析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方法、路徑,融合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及特點,然后結合當地旅游業及陶瓷文化發展情況,提出融合的可行性路徑。
我國現在已經將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旅游業要想實現大進步大發展,就必須與其他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一種大旅游產業格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緊密相關,存在著許多相似、聯系之處,互為表里。兩者是一種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關系,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內容與歸宿,旅游是傳播文化的渠道與載體,兩者結合會形成一種新的產業形態,也就是文化旅游業。我國文化旅游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印象.劉三姐》文化及桂林旅游業的融合,從這個成功的融合案例中,我們能夠總結出一些經驗啟示:旅游地應重點突出文化產業的特色與新意;旅游業、文化產業與市場應該進行有機結合,在保留文化傳承基礎上,使旅游更多地與市場相接軌;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給予積極支持,起到主導作用,從而形成較大的發展合力①。
(一)融合兩個產業資源
陶瓷文化產業在發揮自身整體的價值鏈及功能同時,還應將旅游相關元素與功能融合進去,形成一種協同效應,這是一種產業資源融合的路徑,這種融合路徑能夠促進兩者共同取得進步、共同發展,因此不僅創新性開發陶瓷文化產業資源,依托陶瓷文化開發設計出新穎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還要將陶瓷文化產業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對游客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游客的文化審美及購物需求,從而依據反饋改進設計。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在資源融合方面形成多種類型產品,這里我們以古窯為例進行分析景德鎮的手工制瓷工藝高超、專業化程度強,工序也非常細致,核心工序有5項,古窯堪稱是一個活的陶瓷博物館,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年作坊及古窯廠場景,展示制作陶瓷的工序、物料,更有老工匠現場制作陶瓷,這里可以作為一個旅游景點,讓游客進去觀賞,并親自參加制作釉上彩,按照自己想象自由發揮自由彩繪,然后將其放入600—1300攝氏度下進行烘烤,這樣一件陶瓷作品就出爐了②。
(二)產業技術融合
第二是進行技術融合,這依賴于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借助先進的技術,將陶瓷文化產業中的價值鏈環節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滲透,相互補充,形成新興企業。相關陶瓷藝人可以使用創新的技術手段,設計研發陶瓷新產品,賦予陶瓷產品文化內涵,并將其轉化為旅游精品及紀念品,這樣就實現了技術融合。游客在旅游時,往往會在當地購買一些紀念品、小禮品,饋贈給親朋好友,因此可以借助陶瓷產品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了適應當地旅游業發展,可以設計出一些旅游吸引物如陶瓷首飾、陶瓷刀具及薄胎燈具等等。
(三)產業功能功能融合
第三個融合路徑是功能融合,這里將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所具備的相似功能作為考慮點,更加凸顯與深化旅游的某項功能,通過旅游功能的凸顯來傳播陶瓷文化,使得兩個產業得到相得益彰的發展。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具有審美功能與生活功能,陶瓷產品上的表面造型能夠較好地展現我國古代社會生活及形態,通過陶瓷上花紋及雕刻物了解相關的古代宗教信仰,人們在旅游觀賞這些藝術品時,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從這個層面來看,文化與旅游本質是相同的,具有相同功能,旅游使游客走進歷史、回顧歷史發展,從中得到一些心得感悟,因此景德鎮陶瓷文化品牌只有較好地樹立了,才能積極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與進步,旅游業則又能夠促進陶瓷文化的傳播。|
(四)產業間的市場融合
第四種是兩個產業間的市場融合,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因此當地可以借助陶瓷文化產業吸引更多地人來這里觀光旅游,實現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與滲透,進一步帶動房地產、娛樂業等其他市場發展。
文化與旅游產業聯系緊密、不可分離,兩者應該進行有機融合與滲透,陶瓷文化可以將旅游作為其傳播宣揚的載體,旅游產業則將陶瓷文化作為發展的契機,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融合,滿足游客對陶瓷文化產品的需求,讓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陶瓷產品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獲得感悟與啟發。
注釋:
①王亞紅,孫萬欣.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路徑:來自景德鎮的證據[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01):05-11.
②王偉,朱青,章勝暉等.景德鎮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分析[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05):115,124,125,126.
G124;F592.7
A
1005-5312(2016)05-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