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中國唱片總公司,北京100055)
淺議中國當代實體唱片的盈利模式轉型
劉莎
(中國唱片總公司,北京100055)
自實體唱片業運營開始,隨著中國市場特殊性的逐步顯現,被盜版唱片和數字音樂擠壓的實體唱片在夾縫中生存。在復雜的市場形勢下,如何利用自己的實力揚長避短,調整盈利模式,提高公司的競爭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戰略,如何有效的實施其營銷戰略,不斷困擾著中國實體唱片運營商。本文從中國當代實體唱片的盈利模式視角出發,探討其轉型的必要性及其轉變路徑。
實體唱片;盈利模式;轉型
中國大陸的實體唱片業運營始于1978年左右,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大批知名唱片公司涌入,中國唱片市場在迎來了第一批海外唱片公司開拓者。隨著中國市場特殊性的逐步顯現,盜版唱片的不斷猖獗,互聯網和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業沖擊的不斷加大,國內外唱片公司在中國音樂市場上屢受重創,實體唱片發行數量和銷量直線下滑。在復雜的市場形勢下,如何利用自己的實力揚長避短,調整盈利模式,提高公司的競爭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戰略,如何有效的實施其營銷戰略,不斷困擾著中國實體唱片運營商。考察域外的實體唱片音樂服務商的經驗,借鑒國內天娛、華誼等知名實體唱片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成功實例,可為中國實體唱片業者帶來啟示。
中國大陸唱片公司運營始于1978年,經歷了產業萌芽期、產業形成期、產業革新期三個階段:產業萌芽期,產業形成期,產業革新期。
1.岌岌可危的唱片經濟。音樂產業內的分配比例問題是音樂產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只是最初沒有盜版和數字音樂,加上受眾市場很大,即使是薄利,也是多銷,所以分配比例不公平的問題就被忽略了。千禧年后,由于盜版猖獗,數字音樂盛行,上游的制作方和下游的零售方所占的利益分配比例比較低,因此音樂行業走向了衰落,唱片行業也在夾縫中生存。
2.新型產業模式的誕生。進入21世紀后,實體唱片行業就呈現出多維度發展的趨勢,網絡通過改變音樂載體和傳播渠道、改變創作、改變制作、改變從業者、改變銷售模式和銷售渠道、改變消費者進而顛覆了唱片產業的原有商業模式。在整個唱片產業價值鏈的前端,是唱片公司的音樂資源、藝人資源以及音樂人的智力成果;在整個唱片產業價值鏈的中端,包括音樂節、演唱會、商業演出等,這些都依賴前端提供資源;在整個唱片產業價值鏈的末端,有音樂轉播、現場演出DVD、明星周邊等。
1.商業價值的挖掘。音樂文化藝術的商業價值實現是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虛擬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并進入市場運作后的必然。唱片作為音樂的一種載體形式,其根本的商業價值在于給予音樂愛好者們心靈上的一種慰藉與享受,唱片行業應該認識到音樂作品的售賣本質就是唱片企業的營銷策略中的一種,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銷售服務,音樂作品的銷售必須與企業的經營戰略適配的前提下,為企業的最終銷售服務,系統規劃,長期運行,才能取得良好的和預期的營銷效果,亦能夠挖掘音樂作品的商業價值,最終實現唱片企業的營利目的。如今售賣唱片,與其說這是一場音樂作品水準的PK,不如說營銷手法的斗秀。
2.產業間合作。全球化趨勢把音樂融入入現代化的浪潮已成不可阻擋之勢,音樂作品不斷被市場“打磨”,跨領域、跨行業的交叉合作不斷涌現,實體唱片的跨界產業間合作亦不例外。第一是唱片的商業贊助,這有利于唱片公司在唱片生產前期就獲得資金,如果運用得當,還可以豐富唱片的內容和噱頭,比如臺灣歌唱組合五月天的專輯獲得卡通動漫公司贊助,贈送玩偶;第二是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例如簽售會、簽唱會等,對餐飲、酒店等行業的帶動等,唱片公司完全可以在這些地方投資,以實現產業間的互相利潤帶動。
3.產業鏈整合。唱片行業隸屬于音樂產業這個大門類,因此唱片公司應當注重自己與音樂產業鏈的整合。筆者認為,具體的做法是融合藝人開發、音樂創作、音樂制作、劇場、創意、錄音棚、展覽中心、藝人經紀、影視、廣告等,利用產業的聚集效應,來拓展實體唱片的盈利。
4.唱片衍生品。伴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消費也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音樂作為大眾最為青睞的精神消費品也不例外,音樂衍生品的開發也是為了針對不同的音樂消費目標客戶,筆者認為實體唱片也應當看到這個商業契機。以往的實體唱片也曾經認識到這一點,企圖開發唱片的衍生品,但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過于單一,主要是t恤、勛章、海報等,實際上這些產品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再有就是產品并不適合市場需求,例如t恤的質量和設計欠佳等。因此,根據市場細分的理論,筆者認為應當開發出中高端的唱片衍生產品,例如瑞典搖滾樂隊發行了一份用冰塊制造并限量10張的唱片,冰做成的專輯絕對能夠播放,雖然會有一些顫音和爆音。
傳統音樂產業是以唱片的發行和銷售為盈利核心的,但是面臨著盜版的泛濫和數字音樂的低廉價格,實體唱片不得不在音樂市場上節節敗退,如果不轉變思想,尋求實體唱片盈利模式的轉變,最終的結果是整個實體唱片行業的土崩瓦解。為了生存,實體唱片可以從商業價值再挖掘、音樂產業鏈整合、產業跨界合作、唱片衍生品等環節作出積極的探索。
[1]羅天平,孫曉梅,鄒德民.中國唱片業商業模式的顛覆與再造[J].現代商業,2014(17).
J605
A
1005-5312(2016)05-0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