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莊子思想于當代設計意識的啟迪
李黎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莊子的思想不僅是傳統(tǒng)東方哲學的代表,同時,正是這份對個體心靈的深切關懷,在歷經(jīng)時間消磨后,在人性價值回歸的今天社會,更顯其寶貴價值和生命力。
莊子;隱喻;數(shù)碼藝術;價值判斷
從東西方文化的根源來看,西方人普遍思維是:存在絕對真理世界,而合乎邏輯的logos是通往那一世界的唯一方法,與此相對應的東方,則形成相對主義價值觀,即重視“關系”的文化。閱讀莊周,我們能感受到他相對主義的陳述,我們對他的相對主義也應當以相對主義的思維辯證看待。在《齊物論》結尾,莊周敘述了一個美妙的夢境:“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我們普遍將蝶夢作為哲學上來理解的夢境,一般看來,夢可以是一種追求、也可以是一種體驗。周與蝴蝶,一個是醒,一個是夢;一個是現(xiàn)實,一個是虛擬。莊周向我們展示這個夢的奇異處就在他有一刻模糊了夢與醒的界限,莊周沉浸在“自喻適其志”的夢中,在周與蝴蝶間來回轉換,不知道是蝶夢莊周還是莊周夢蝶,直到最后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是莊周。
在隱喻學的奠基之一《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指出,“隱喻作為人類最初的、共同的、基本的認知思維模式,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隱喻還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的本質在于通過某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類的事物,就人類思維、行動而言的普通概念系統(tǒng),歸根結底具有隱喻的本質特性。從這樣的觀點出發(fā),一個必然的結論是,人類的一切實踐行為、精神行為、文化行為無不受到隱喻思維的制約影響。因此,隱喻成為理解人類眾多文化現(xiàn)象的一把鑰匙”①。信息時代,更是需要我們從隱喻中了解學習今天面對的問題。我們與外部環(huán)境間的接口正變得日益數(shù)字化,我們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受到來自計算機的控制,單純的虛擬世界的表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層空間作用于意識這一現(xiàn)象,周與蝴蝶必有分,所以實際上莊周是清楚虛擬和現(xiàn)實是有區(qū)別的。蝶夢莊周莊周夢蝶的“物化”不是等同的。
《齊物論》的標題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人理解“齊物論”就是:事物是等同的理論,但筆者認為,“齊物論”不妨這樣理解:關于事物等同理論的討論。潛臺詞是:事物不是等同的。莊周本意無法悉數(shù)得知,但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無區(qū)別的等同的理解,筆者認為是有謬誤的。從莊子對言語是非的辯論中,我們能看到,當個體以自己狹隘的自我來衡量別人,必然不能做到理解別人,在你我對錯的辯論中,莊子的立場是雙面的,既不否定你也不否定我。這種雙向的辯解并不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在對雙方不偏不倚的理解過程中,我們也將變得不那么狹隘,本初的問題開始變的無力,答案已經(jīng)傾向于新的方面。莊子給了我們一個對立問題的新的解決方案,對立的雙方,不應當是用粗暴地解決:一方戰(zhàn)勝另一方就是答案。而是懷抱虛空的心充分去理解兩方,理解二者的沖突和共性,這樣才能找到更為長效、穩(wěn)定的出路,這時,會浮現(xiàn)出更本質的問題。新的問題更加需要我們放棄狹隘,用更開闊的心懷去認知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幾乎可以認定,莊子的轉化不僅僅是等齊的轉化。有價值判斷、思維層面上遞進的轉化才是莊子更傾向的價值取向。
既然莊子表明了一些觀點在某些情境下,應當比另外一些觀點更有價值的。但他也說,判斷標準不能確定,我們怎樣驗證更有價值的東西呢。比如在不材之木的故事里,無用的木材使其得以保全,在有用與無用中的判斷上,我們的價值取舍常常是短視的。在言論之爭的最后,莊子給的解答是豁達的,他的辦法是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用自然的分際來調和矛盾,用無盡的變化來順應矛盾。我們很多設計僅僅止于產品上,并且以市場的審美為目標,大多數(shù)商人是收獲了眼前利益但丟了長時利益,雖然占用了資源,卻未做對應的責任。柳冠中曾提出:設計最本質的問題應該是解決關系的學問,設計是對問題的理解,是不斷變化可持續(xù)可生成的,設計絕不是一個最終的結果。我們在設計領域的問題也應由之前“物的占有”向“事的理解”轉化,設計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的運作機制。莊子的問題之爭也為我們指向一個“事的理解”層面。如果說語言是無限地歧義的,并且在所有方向無限地延生的歧義導致語言變的不可理解。當然,這也只能是相對的標準,隨著工藝、材質、科技、人文科學的發(fā)展,設計是一項不斷完善的工作。
筆者看來,莊子是豁達快樂的,讀莊子最愉悅的便是以最開放的心懷嘗試學習、感受莊子的思想,不要片面理解他的只言片語,莊子的可貴之處是他帶領我們穿過種種樊籠,超越時代的絕對真理和相對價值觀,超越獨立個體的焦慮、疏離和偏執(zh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和認識世界。
注釋:
①趙維森.隱喻文化學[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
[1]Robert E.Allinson,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M].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B223.5
A
1005-5312(2016)08-0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