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鳳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000)
中國磁州窯系器物與韓國粉青沙器造型的比較研究
高美鳳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000)
本文主要研究磁州窯系器物與粉青沙器造型的異同,對兩者器物造型進行分類,比較了圖片資料較多的四種類型,即玉壺春、扁瓶、梅瓶、罐四種造型,通過比較發現兩者同類造型的細微差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產生不同的器物,這樣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認識磁州窯和粉青沙器。
磁州窯系器物;粉青沙器造型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陶瓷和中原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它鼎盛發展時期是在宋元。由于是民間瓷窯,它的生產不受官府的約束,也不因王朝的滅亡更替而停燒,只為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和多種多樣的需要而延燒著。它的創造形式自由自然、奔放灑脫、無拘無束,表達方式是粗獷、樸素和潑辣,豪放之中充溢著濃郁真摯的情感,祈愿之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韓國學者高裕燮把粉青沙器定義為在含鐵的灰青色陶坯體,施掛白色化妝土,并表現出多種裝飾效果的陶瓷器。據韓國古陶瓷研究者一般的理解,粉青沙器的準確含義應該是粉妝灰青釉沙器。其創燒于14世紀中葉,15世紀初期達到了高峰,生產歷時200余年。在1418-1450世宗執政期間,它成為韓國陶瓷史上最具特色的器物,韓國學者稱其為“民族瓷器”。同時它因質樸、自然、奔放、貼近民間的審美趣味,也被譽為“溫馨的瓷器”。
磁州窯是宋代北方產品種類最為豐富的一個瓷窯,碗、盤、碟、罐、爐、盒、枕、燈、壺、缸、瓶等日用器皿應有盡有。粉青沙器品類也十分豐富,有碗、盤、碟、罐、缸等,其中瓶類較多,如龜瓶、扁瓶、梅瓶比磁州窯的矮一點,且大多腰部較細,底足較寬。酒瓶大多頸細腹豐,沒有磁州窯類的敞口長頸瓶。
國家博物館官收藏的磁州窯系的白釉褐彩花卉玉壺春瓶侈口,細長頸,垂圓腹,圈足。腹部近底處露胎,胎色灰青有雜質,底足無釉,瓶口有修過的痕跡。該器是元代磁州窯燒制的一種大眾化的實用器。與磁州窯系的玉壺春瓶相比,李朝時代的粉青鐵繪魚紋瓶的造型頸部短且粗壯,腹部更加飽滿,底足較高且細,有修刻過的痕跡,整個作品顯示出質樸古拙的氣息。
西夏瓷器的燒造受定窯和磁州窯等北方窯系的影響較大,扁壺在造型風格和裝飾方面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西夏扁壺從早期到晚期一直生產,產品數量大,制作精美。漢城湖林美術館藏的李朝時期粉青蓮魚紋扁瓶充分顯示了粉青陶器的創造力,瓶做圓鼓形,腹大口小。粉青沙器的造型和品種主要以實用性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最能夠顯示其突出創意性的是扁瓶,藝術風格自由奔放、淋漓暢快。
磁州窯系產品與粉青沙器幾種同類產品造型特征的比較:(見表1)
古代中國與韓國半島的交流頻繁,作為屬國,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每年向中國進貢,中國的統治者會將一些名酒賞賜給他們,這樣作為盛放酒的器物,例如:梅瓶、扁瓶等也順理成章的被輸出到朝鮮半島。這可以說明朝鮮半島的造型受到了中國陶瓷造型的的影響,同時兩者又各自受到了自身民族、地方文化的影響,形成獨特的陶瓷造型藝術,他們都是陶瓷文化中的精彩的篇章。

表1:
[1]吳焯.朝鮮半島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蔡子諤,侯志剛.磁州窯造型藝術與民俗文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3]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楊桁.介紹幾件朝鮮李朝陶瓷器[J].遼海文物學刊,1995(01).
[5]劉志國.試析磁州窯對韓國陶瓷的影響[J].東方收藏,2015(06).
[6]劉濤.“磁州窯類型”集中瓷器的年代與產地[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02).
[7]郭守齡.朝鮮粉青砂器與中國宋代磁州窯的關聯性[J].裝飾,2004(04).
K876.3
A
1005-5312(2016)08-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