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燕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初議靈感在美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張雪燕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靈感是指在一切創造性活動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是美術創作者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由于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而建立的新的神經聯系,是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創作者取得創造性突破的頓悟式精神狀態。靈感具有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特征。它作為美術創作中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和生活的積累以及經驗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美術創作的任務。
靈感;思維;美術創作
何為靈感?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感性說”,詩人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把創作的三種基本表現手法—賦、比、興,與靈感聯系起來,認為靈感是比與興的交合,是意與象的契合,形成了當時時期對于靈感的一種說法。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神思說”,很多人認為靈感說表現的重點是以形寫神,繪畫上則以顧愷之、張僧繇等奠定的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為主要體現。唐宋時期又出現了關于靈感說的說法“妙悟說”,這一說法把靈感放到了意識的角度來解釋,體現了靈感的頓悟性特征。后來發展到明清時期的時候,關于靈感的說法,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一書中首次開創了得天獨厚且具有代表性的“意境說”,他的這一理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靈感與意境聯系起來,對靈感一詞進行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深度剖析,說明了創造性活動與人類潛意識中的靈感的直接關系,是一種綜合性的理論。
藝術來源于生活,靈感又是藝術創造的突破性思維形式,那么靈感必然也是來自于生活的積累,并且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王宏建在《藝術概論》中,把靈感和藝術創作密切聯系起來,從哲學的觀點詮釋了靈感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他認為靈感就是創造性活動中,由于大腦皮層高度興奮,突然觸機而建立起的神經聯系,豁然開朗,取得創造性突破的頓悟式心理狀態①。他的這一理論從人類的思維出發,進一步證實了靈感是存在于人的思維意識中的,而且與人的潛意識是息息相關的,既具有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批判神秘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理論意義,又有開發人腦潛智能,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意義。我將他的這個觀點理解為靈感的發生需要一個過程—即在顯意識的指導下,蘊藏在人腦中的某些潛意識的東西由于一些相關的誘因的刺激而在顯意識的層面突顯出來。他的這一說法并不是空談,因為人腦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生物因素的一定限制下,通過社會實踐的作用形成的。一位合格的美術創作者,他所創作出來的任何一幅作品,絕不是毫無根據的憑空想象或是對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的肆意捏造。都是在生活中長期觀察和積累了一定的素材,或者親身體驗了某種環境,根據積累和自身的實踐,加上創新而創作出來的,而在爆發于創作當中的靈感恰恰是感性經驗長期積累的,理性探索持續進行的結果。所以說靈感的獲得,和對素材和相關信息的長期苦心積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或許有時候只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表現形式,而靈感這種頓悟性的創造性思維恰好在我們苦于如何表達之時以一種合理、新穎而又不失特點的表現形式完成了對所見景物的再創造。
靈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屬于形象思維中爆發的靈感,一種屬于抽象思維中爆發的靈感,相對而言,形象思維多運用于藝術創作中,抽象思維則多出現在科學技術的運用中。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是一條充滿困難的荊棘之路,而靈感正是幫助人們在前進的過程當中解決難題的關鍵方式之一,而且是一種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創造性方式,這種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對于偏向理性的科學領域還是偏向感性的藝術領域都是毫無疑問的,且對后者尤其重要。作為藝術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的創作是創作者在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美學思想和意識將頭腦中形成的意象重新安排在畫面上的結果。創作者頭腦中形成的意象,是他對生活中具體物象的再認識,它來源與現實,但往往又對現實當中的形象有著藝術化的加工,是在進行創作時想象出來的一個以客觀實在為基礎的新的形象。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大腦從不同的程度和深度反應客觀事物的兩種表現形式,它們雖然有嚴格的差別,但本質上是同一的,都是靈感思維迸發的基礎。因此,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如果說我們要故意去排除抽象思維,必然會削弱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美術創作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創作者認識事物和表現事物的過程,是創作者對客觀實在的藝術性概括,包括主題也是如此。高爾基說:“主題是由作者的經驗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②,鄭燮為什么畫竹那么出名?是因為他隱居在生長著大片竹林的田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他對竹的特征及各方面都有細致的觀察和了解,歸根結底還是他對生活中的美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做到“胸有成竹”,再加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從而觸發靈感,使其躍然紙上,情感與畫面融為一體。美術創作追求的就是創新,我理解為它是對美術創作者創新能力的檢驗,美術構思與創作,是“情”與“物”的結合,是塑造創作者對某個物象的再認識,是創作者將物象的形式和自身情感結合的統一體,鄭燮就很好的表現了這一點,將自身的情感和所描繪的物象有機的結合,既表現了其特點,又將其自身的情感傳達得淋漓盡致。美術創作的核心思想在與創造性思維活動和靈感思維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創作者要是沒有靈感,面對他所要描繪的事物就會志往神留,不能很好的將其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創新,創作的作品自然就不能給欣賞者一種精神享受,達不到所要表現的美妙意境。
靈感也是創作者個性的體現,一個創作者他不同于別人之處就在于他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個性。創作者的個性不同,基于個性而迸發的靈感也就不同,那么畫面的風格和創作手法自然都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靈感不是故意去發掘的,而是思維在比較放松的無意識狀態下的產物,當你對周圍的事物的觀察和感受累積到由量變產生質變的程度的時候,創作的靈感就會隨之而來。當然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靈感或許也會來自偶然,但是我始終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可以仔細揣摩一下王式廓為了創作《血衣》而反復探索的構圖以及畫面中每個人物的局部變化和生動表現,這幅作品取材于土地革命斗地主時期,如果沒有這個真實的社會背景作為基礎,沒有深入生活,沒有經過畫家的反復推敲和琢磨,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加工和提煉,是無法如此強烈地表現出這幅作品的主體性的,就更談不上整個創作的完整性了。所以說如果要進行一次完整而又洋溢著個人真實情感,把個人情感與客觀實在完美融合的創作,沒有對生活的積累是不可能完成的,更談不上靈感的迸發和作品當中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了。因此,這個例子更進一步的證明了靈感并非憑空產生,它一定是基于對客觀實在長期而又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完美地融理性的辯證和感性的單純為一體,真實而又藝術地去表現畫面的主題。引用黑格爾的話說:“它不是別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題里,不到把它表現為完美的藝術形象時絕不肯罷休的那種情況。”③。



“天底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句話放在創作的角度,我理解為沒有哪兩位創作者的作品是完全一樣的,任何創作都是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以及在生活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才是創作的必經之路。創新,就是要突破,就是要激發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而隨靈感而出現在我們頭腦當中的那個意象,正是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靈感的迸發是很奇特的,來去無蹤,出沒無常,而且當靈感來襲時,創作者就會立刻表現出“夫神思遠方……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滿于海”④。這句話很形象的體現了靈感的創造性和易逝性特點,說明了靈感是把創作者的思維推向高潮的動力,在美術創作中起到驅動和突破的作用。靈感作為美術創作的重要思維方式,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以及自身的超常性特征是聯系緊密而協調一致的,美術創作的成功離不開靈感。靈感賦予創作者的不是一般的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對生活體驗的基礎上的對于現實再審美的認識過程,它作為美術創作得以成功的一種重要思維因素,和生活的積累以及經驗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每一次完美的美術創作。
綜述,作為一個美術學習者,我們要正確認識靈感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善于抓住特殊思維沖動,運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積累豐富的經驗,激發自己的靈感,使創作出的作品能夠獨具一格,而不是一味的臨摹和模仿古人的東西,這也是作為一個美術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注釋:
①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44.
②論文學:和青年畫家談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34.
③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65.
④劉奎林.靈感[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47.
J204
A
1005-5312(2016)08-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