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君宜
(聊城大學文學院,山東聊城252059)
川端康成與郁達夫之創作比較
夏君宜
(聊城大學文學院,山東聊城252059)
川端康成與郁達夫同為二十世紀顯著于文壇的東方作家,本文通過創作背景、創作內容和創作影響三方面來比較兩位作家的創作個性。其中重點闡述了創作內容的四個特色:表現“自我”、悲哀與孤獨、大膽的性描寫和美學傾向。
自我;悲哀;孤獨
1.家庭環境。川端康成與郁達夫有大致相同的家庭環境。它們都有著悲苦的家境,不幸的童年,窮愁失意的生活。十六歲那年,川端康成真正變成了一名孤兒。郁達夫父親早亡,母親一人撫孤成立,備嘗艱辛。情感生活上,這兩位也頗有相似之處。川端康成從小就缺少正常的愛,因此產生一種泛愛。郁達夫與女性之間的種種關系也是比較微妙。
2.社會環境。川的小說大都完成于二戰結束后的四五十年代,但隨著二戰的失敗,日本的傳統文化發生著脫胎換骨的嬗變。此時,川完成了《雪國》、《古都》、《千紙鶴》這三部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杰作。傳統文化的失落和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激化了他對人生的頹廢與絕望之感。郁達夫所處于的五四時期,正是在文學上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改革時期。作為具有憂國精神的文學青年,郁達夫也參與到了這場文化運動中,因落后而受到的民族歧視加重了他本來的憂傷和孤獨氣質,形成了他的憤世情懷。
1.表現“自我”。日本文學傳統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要忠實地表現現實,也就是所謂現實主義的文學道路和寫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而以川端康成為代表的新的一代作家則對這種傳統提出了大膽的挑戰。其理論核心是“表現自我”。郁達夫強調作家要真正表現自我,認為小說就是作家的自敘傳。作家要大膽地渲泄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感的渲泄要放在理性的客觀真實的描寫之上。在其小說創作中,西歐小說的精神和表現手法卻隨處可見。郁達夫的各種小說中時時都有一個“自我”在那里盡情表現,雖然這個“自我”在不同的場合穿上了不同的外衣。
2.悲哀與孤獨。在東方傳統悲感文化契合下,郁達夫和川端康成皆自覺選擇和追求“悲哀”這一美學品格。在郁達夫看來,“人的感情,快活的時候是馳放的,悲哀的時候是緊張的。……悲哀之感染,比快樂當然更來得速而且切”;一方面也是對其悲劇人生的深刻體認和闡釋。“多余人”、“畸零人”的獨特群像占據了他的視角。川端康成在《不滅的美》一文中也談論到悲哀:“在日語里,‘悲哀’這詞同美是相通的詞”、“美的極致是悲哀?!痹词衔镎Z以獨特的美學理念——物哀為主導。讀川端康成和郁達夫的作品,會發現兩人對孤獨有獨特的詮釋。在《雪國》中,“島村只是感到空虛”,而他擺脫寂寞的方法就是通過滿足對駒子“肌膚的渴念”,尋找瞬間的感官刺激。駒子努力的生活,在島村眼中“只是徒勞”?!冻翜S》中“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很”“他交游離絕之后,孤冷的幾乎到將死的地步”。
3.大膽的性描寫。太田夫人,文子,千重子,苗子,伊豆的舞女……這些女性都有不同的美,不同的特點。靈與肉的沖突,道德價值觀與客觀現實生活的激烈沖突,一直是川端康成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他通過肉體靈魂內心深處的東西,或者通過靈魂情感的沖突來展現肉欲的宣泄過程?!端廊恕肪褪沁@樣的典型代表。 郁達夫在寫男女兩性關系時,大多用大膽露骨的手法赤裸裸地表現,使人感到粗野和狂暴。他的處女作《沉淪》還有《出奔》《遲桂花》中,都有這樣的描寫。郁達夫的大膽直率表現出自我情感和對社會歷史進步的呼喚,表達出對于束縛個性發展的冷酷社會環境的強烈不滿和對真正愛情的渴望。
4.美學傾向。影響川端康成的是日本文學的傳統美。他從小就熟讀《源氏物語》,川也深解其中情趣,因而也重視寫自然,崇尚自然美;《源》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哀愁”,川深得其中三味,因而也擅長表現悲哀的情調,崇尚悲哀美;《源》里包含不少色情的、妖艷的描寫和消沉的、厭世的觀念,帶有某種頹廢情調,川深受其影響,因而也染上頹廢色調,崇尚頹廢美。郁達夫對日本文化尤其日本文學的傳統美素有深入研究。另外,郁達夫小說創作也受日本“私小說”影響頗大。同時,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從五四時期也開始影響中國文壇,吸引了包括郁達夫在內的大批中國作家。
川端康成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時代感傷和民族情緒,是作者對當時日本社會的另一種反抗。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所說,川對軍國主義是消極反抗,《雪國》就印證了這一點。川端一面懷著文人對本土文化特有的鐘愛而產生的傷感與絕望,一面又不自覺地積極接受著西方現代文化的洗禮。無法保全傳統文化而產生的憤郁與感慨,激化了他對人生的頹廢與絕望之感。和川端康成一樣,郁達夫也是處在祖國命運最黑暗的時期,而由時代所造成的具體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給郁達夫的心靈種植了憂郁、苦悶和傷痕?!冻翜S》中本就傷感憂郁的“支那”留學生,柔弱而矛盾地生活在異國他鄉冷漠的世界里,他覺得眾人都在嘲笑他,他追求個性自由卻無法擺脫黑暗的現實,他要求的性解放卻受到了傳統道德的束縛,它渴望愛情卻得不到滿足,他憤世嫉俗地以孤傲自負掩飾他的弱國子民的自卑,所以他最終自殺的命運是時代導致的悲劇。這是郁達夫對舊道德舊禮教的挑戰。
[1]葉渭渠.川端康成[M].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袁志華.郁達夫新傳[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東方文學作品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I106.4
A
1005-5312(2016)08-0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