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周欣越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鞍山114051)
淺析玉石雕刻中的玉石佛緣與禪風入玉
楊雪周欣越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鞍山114051)
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東漢傳入中國,其深刻的宇宙人生哲學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在傳播的過程中與又與傳統文化結合形成了本土化的中國“禪宗”,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更是以其巨大的影響力滲透到各個文化生活領域中。對于玉石文化而言,這種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是對玉石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所影響,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玉石設計師的藝術與審美追求。
佛教;玉石文化;禪宗思想;玉雕設計
當今是一個藝術創作多元化的時代,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中國玉雕的表現形式與內容含義也相應出現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和時代氣息。但無論時代怎樣變,由于其材質的特性以及千百年來對于玉石內在文化氣質的體認,玉雕藝術的風格大多繼承與表現著傳統的中國文化。而佛教不僅在宣傳教義過程中與著玉雕有著外在聯系,而且有著內在創作思維相通的特殊關系。
1.以石悟性。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許多佛教來解釋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間傳說,南京雨花石就是一典型的例子。相傳在梁代,僧人云光說法,感應天下花雨,落地成石,成為雨花石的來歷。佛教還認為:“眾生平等、皆有佛性”,更是以石作為參修之物,石頭乃是自然孕育之物,特別是那些經過大自然之力所“雕琢”的奇石更具靈性,誠所謂,“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天國”,詮釋了靈石里深藏的無盡禪機。因此“以石悟性”便成為佛教禪宗所追求的一種奇妙境界,從而對后來賞石文化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2.以石載道。佛教題材在各種玉石收藏與運用數量之豐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能及的。玉石被列為佛教的七寶之一在佛教儀軌與法器制作中也是相當講究,并且具有神秘的特征渲染著宗教神圣的禮儀和教規,它不但為佛教意識的創作與表現提供了藝術化的意象與形象,而且為佛教實踐活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物質條件和表達方式。從而使得玉石更像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表現了求道者對覺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對覺悟的向往。
1.對表象虛妄“止觀”,開悟至形神獨化——抽象、簡潔的處理方法。其實儒、釋、道擁有著共同的美學意義,都是審美似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只不過一個主動,一個主靜,一個主空。如果說道宗意在自持生命原型的本真,影響藝術家將自然象性感覺滲入藝術本體,使其表現自然象性樸真之美。那么與道家相映生輝的佛家則通過佛性本空、清靜心靈直達“觀照自心”,佛教造型藝術更是弘揚生命本體佛性本覺于三界,以“觀佛”過程,心空一切“象”,自產生對表象虛妄的“止觀”,推崇簡潔、質樸的設計理念,崇尚抽象的美。以至影響玉雕設計者擅長采用抽象的元素,以簡潔的形式表現,形成一種空靈清澈的境界。
2.萬法唯變于心——意象造型的處理手法。佛教的廣泛傳播以及它的本土化,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豐富與完整,她的精神與理念影響著眾多創造者的思維,充實著傳統意象的藝術造型表現形式。在自觀心象的觀照過程中,使中國意象造型更傾向于內在感受的形式,從而以形傳神?!耙惑w同觀”的佛理也使玉雕的表現形式由原型觀照,舍掉對表象的執著而共生意象的“真相”。萬物唯變于心,不因律動,而直接生發意象審美。并寄語深刻喻義,從而體驗“觀自心”的無窮之美。這種不崇尚直接,更傾向于意象化處理的手法,讓人能感覺到深山曠谷中的悠悠之美。
3.外緣雜亂信息靜化的定力,主動擺脫外物表象意象相似——“朦朧”的空間處理手法。在禪宗的影響下直接繁縟的美,體悟多了便感覺無味。多即是少,少即是多。不追求面面“具象”,而局部虛化,使其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無限的遐想。不對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應和簡單摹寫,而是存在于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意象。這種少、殘、空的藝術構圖特點也是直接影響著玉石工匠的藝術思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更使其有虛實兩重性和空間包容性,營造一種空寂,無界的意境。在創作形式上總的來說,禪宗思想對玉雕設計的藝術表達形式具有根源性的影響。禪宗的自性論與藝術形式之間存在的共通性就是以人類的自我意識為最高目的,都強調主觀性。不管是玉雕設計用怎樣的表達形式和處理手法,都是在尊重自我的思想上進行的。從本質上來講,玉雕藝術的創造本身就是人類對自我意識的追求和認知。更進一步的說,認清自我和超脫自我是禪宗和所有藝術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縱觀中外藝術史,宗教文化與藝術是從歷史深處手牽手一同走來的雙生花,任何藝術形式與題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中國特有的玉石文化藝術也相應的受到傳統教派理念的影響。佛家禪宗是在“正心”的基礎上對心靈與精神的追求,體現在玉石文化中則成為一種自然清幽的審美情趣與空靈清澈的藝術境界。禪宗成就理想,卻不脫離現實,繼承傳統,卻不斷創新,這種在肯定與否定過程中所體現的自我超越精神,應在玉雕的設計中所繼承??傊谥袊U宗深深影響下的現代玉雕設計所追求的美更應是在不經意間,一種內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種如潺潺流水般的含蓄,一種似青燈花紋般的禪意。
[1]熊清華.奇石物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李廣元.藝術靈性生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吳宏武.佛像藝術與佛教題材玉雕(上)[J].中國寶玉石,2007(04).
B94;J19
A
1005-5312(2016)08-0010-01
周欣越
★本文為遼寧省社科聯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lslktziwx-21;鞍山市科技局項目:基于協同創新視域下的鞍山市岫玉文化產業創新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遼寧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151014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