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興
(贛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探析
唐家興
(贛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現代藝術的種種門類由于和媒介文化發生盤根錯節的關系,已經難以如過去般截然劃分出各自明確的邊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因立足新媒體生發的新視覺呈現方式,其表現形式或創作過程也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數字化科技手段,遂被研究者們順理成章地納入數字媒體藝術的大范疇之下。這種以科技和傳媒力量助推,融人類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兩者于一的藝術形式,它被看做媒體藝術整體歷史中發展的一個環節,其演進中仍蘊含著不斷變化的開放可能性。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成為社會傳播的一種新型技術,人類邁進了一個非物質虛擬的社會。與此同時,基于數字媒體平臺的藝術形式愈發豐富,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實踐如火如荼地進行。數字媒體藝術是個年輕、多元而又高速發展著的藝術領域,它不單指某一傳統藝術種類,而是指基于計算機數字平臺上創作出來的多種媒體藝術樣式。它采用統一的數字工具、技術語言,靈活運用各種數字傳播載體,無限復制,廣泛傳播,成為數字技術、藝術表現和大眾傳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興藝術領域。數字媒體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巨大的優勢,這與其技術特性和藝術表現特性關系密切。本文從數字媒體藝術的基本特點出發,總結概括了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元素,探討了數字媒體藝術獨特的表現特性,并就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體系做出系統的分析。在論述過程中,將自身的創作實踐與數字媒體藝術的案例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分析論證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問題。
數字媒體;創作;表現;數字媒體藝術
年代中后期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之下,數碼藝術與商業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數字媒體藝術被大量應用到廣告、商業插圖和工業外觀設計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快速及時、大容量的信息接受成為人們高效率生存的必需品,數字媒體藝術因其表現上的直觀可感,一躍成為當下最普遍的符號載體,呈現在街頭巷尾和電影、電視、手機、電腦等觀看設備上,可以說,全球絕大部分人每天至少一次會與數字媒體藝術發生親密接觸。數字媒體藝術的強勢傳播使數字文化由精英文化過渡為大眾文化,審美活動也由特權階級的專有活動躍身一變為大眾活動。隨著人們審美經驗的不斷積累,平淡的影像已經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也無法滿足部分商業運作的需求——借助數字載體擴大自身或產品的知名度、存在感和視覺聯想。于是,數字制作者逐漸趨向于使用大量具有強刺激感的視覺元素,創造出現實生活見不到的宏大畫面和奇幻效果,以此在娛樂狂潮中博得受眾的關注。我們不難發現,身邊常見的平面設計海報、網絡動畫甚至網絡新聞圖片都大量運用強烈的對比和精巧的創意營造出強視覺沖擊力,以求在海量的數字中突出出來,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元素,這當中水墨元素占了很大的比例。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影像實現上的無限可變性,審美泛化將藝術范圍擴大到人類幾乎所有的精神領域和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已經發展延伸到很多藝術領域上,這就是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得以快速發展現狀。
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特點和新方式解除了人們破壞影像母本的后顧之憂,技術門檻的降低和軟件手段的普及與推進解放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數字藝術家們能夠將頭腦中的創意設想轉化為視覺現實,真正實現了那句老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到”。技術的進步使藝術家有了強有力的工具和依托,他們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或多或少地改變數字媒體藝術的視覺表征,甚至完全改變其本體面貌,固有數字現實的約束已不再處于決定性的較尷尬的局面——技術短板的強勢制約,使得國內數字奇觀的發展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國產數字媒體藝術尚需有力突破。數字媒體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各個時期都與計算機技術密不可分,這種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二者的互促共存上。一方面,數字媒體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性賦予數字媒體藝術區別于傳統影像的新特性,技術的發展帶給數字媒體藝術無限可能性;另一方面,技術的實現主體終究是作為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的“人”,任何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都離不開人于現實之中的需求,數字媒體藝術技術也不例外。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技術的發展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極力去實現的某種腦海中的畫面效果,從這個實現過程亦可看出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趨勢。繪畫、書法等傳統藝術形式經過歷史的傳承與完善,具有無法取代的特殊性和認同感,一直是人們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形式。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傳統藝術的創作介質及創作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畫板、宣紙等不再是傳統藝術創作的唯一著筆點,我們同樣可以運用計算機圖形學的相關知識,在計算機上實現傳統藝術的創作。就是一幅在計算機上使用數位板繪制而成的數字油畫,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質感還是筆觸,都與傳統的油畫藝術相差無幾。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軟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集成了模擬傳統藝術畫面與質感的模塊,這部分模塊隨著軟件的升級不斷完善,強化了操作上的便捷性,這有力地表明使用計算機模擬傳統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這種重要地位也昭示了傳統藝術的數字復現已成為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趨勢之一。
首先,數字媒體藝術創作過度迎合商品經濟的宣傳噱頭,片面注重奇觀性的視覺刺激,導致部分影像內容空洞,情感缺乏,民族文化內核缺失。數字媒體藝術制作者片面推崇“工具理性”與“技術理性”,采用了大量具有強視覺沖擊力的奇觀化視覺符號,以強化視覺效果的方式解決審美泛化帶來的審美感知閾提高的問題。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和對奇觀的過度推崇導致了過度的圖像消費,部分數字媒體藝術顯得“匠氣”十足而內涵空虛,缺乏厚重的文化內核的支撐。數字媒體藝術因此呈現出文化無根的狀態,受眾的注意力被人為地引至具有強烈感知的影像細節和情境,難以建立起一種整體的觀感,這使得審美趣味逐漸從“凝神專注”轉變為“娛樂消遣”。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觀看者能夠得到最直接的視覺快感,但審美過程已嚴重脫離了傳統無功利、無目的的靜觀,“讀圖”過程流于膚淺,無法實現感性到理性的情感升華,只能作為一種“視覺快餐”,提供暫時性的無營養的滿足。最關鍵的是,這種民族文化內核的缺失將導致傳統文化、民族精神與我們日常生活、精神理念的疏離,其世界性的廣泛傳播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其次,部分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模式僵化,藝術個性匱乏,同質化現象嚴重。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部分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不斷違背作品的自身邏輯和欣賞者的認知思維,以求吸引更多的眼球。這種吸引眼球的模式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大規模推廣,影像創作者逐漸形成僵化的思維,創作出大量同質化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
此外,創作目的被資本利益或個人利益所掌控,使得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變得有些離經叛道,受眾在承載視覺負荷的時候喪失了正確的判斷,數字媒體藝術的社會功能被弱化,那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超常景觀”就是鮮明的事例。究其根源,在于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在當代的失落,在于過度推崇技術和西方非理性的經驗,這逐漸導致了當代注重感官、喜新厭舊的文化性格與文化心理本應具有寬泛人文品格和民族內涵的數字媒體藝術,再也無力對世界進行精神層面的把握,而淪為某種追求感官的、缺乏歷史責任感的,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工具。
[1]王宏.數字媒體解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朱潤.數字媒體藝術表現特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G206;J0
A
1005-5312(2016)08-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