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強
(江蘇宜興214221)
淺談宜興紫砂泥原料
蔡華強
(江蘇宜興214221)
紫砂壺與其它質地的茶具相比,其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材料——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的優越性。因此,紫砂壺的審美價值首先在于其原料、紫砂泥的品質、胎土的色相、顆粒及肌理光澤度等。
紫砂;泥料;原料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陽羨,是陶都宜興的古名,一丸土就是名播天下享有“泥中泥”美譽的紫砂壺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其實,宜興紫砂享有如此美譽,除紫砂特有的材質,傳統的成型工藝外,還和它獨特的裝飾手法是分不開的,紫砂泥料分類一:朱泥。紫砂泥料分類中的朱泥是大家爭論比較多的泥種。現在我們只要緊緊掌握住“顆粒質感以及透氣”這兩特性,就很輕易區分。所謂的“無朱不皺”是對朱泥的曲解。樞紐仍是選礦和煉制的方法,礦選好,煉制方法得當,再加制作者對朱泥泥性掌握,就不會產生“無朱不皺”的現象。
紫砂泥料分類二:團泥。紫砂泥料分類中的自然團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宜興方言“團”和“段”同音.自然團泥“骨多肉少”,燒成質感,砂粒豐碩。用綠泥和紫泥配制團泥質感較差,用后無潤澤滋潤感,易“吐黑”。近期在黃龍山和青龍山的交會處由于作路,挖出了一些團泥原礦。紫砂泥料分類中的團泥料相對要比紫泥和朱泥更為直觀。好的團泥礦料是自然的紫泥和綠泥共生礦料,但紫泥偏多,顏色就偏紅,高溫下偏青,偏灰,相反綠泥成分高,燒成顏色偏黃,高溫下偏灰白。顆粒結構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強烈,表面質感十分豐碩。劣質“團泥”燒成后顏色發暗,有晦澀感或者特別艷麗但沒有質感,幾乎看不見砂質。典型的就是市道市情上“黃朱泥“敲擊聲音清脆,透氣性很差,表面沒有砂質感。
紫砂泥料分類三:底皂青。紫砂泥料分類中的底皂青也是屬于紫泥類礦料。底皂青礦料相對比較輕易分清,細看壺表內有不平均的細小金黃色或灰黃色砂粒。底皂青礦料中的綠色“雞眼”破碎摧毀后呈現的是黃色顆粒,因此底皂青礦料做的壺表面會有“金砂隱現”的說法。
紫砂泥料分類四:紫泥。紫砂泥料分類中的紫泥吃火溫較高的礦料,燒成顏色偏紅。泡養以后似紅泥料,但質感比紅泥強烈,紫泥是一個“泛”概念!底皂青礦也屬于紫泥礦中優質礦料。凈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現在確指沒加它料的紫泥類,沒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凈水泥,但凈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礦料。目前市場常常攪渾兩個概念,紫泥的燒成顏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
紫砂泥料分類五:石黃。紫砂泥料分類中的石黃作為原始的熔劑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燒結溫度。從而達到表明潤澤滋潤的的視覺感慨感染。長時間成化的泥料顆粒圓潤,相對輕易泡養。老茶壺在顯微鏡下看顆粒大多比較圓潤,而新料由于大多石雷蒙機破碎摧毀,真空機制試片在顯微鏡下顆粒有比較鋒利的銳角。這也是新料燒成后感覺較澀的原因之一。
紫砂泥料分類六:凈水泥。紫砂泥料分類中的凈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現在確指沒加它料的紫泥類.沒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凈水泥,但凈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礦料.目前市場常常攪渾兩個概念.凈水泥是成泥方式。所有泥料都可以用此中方式成泥。但是目前市場上頗為流行的“說法”,是紫泥,或者底皂青礦料不添加其它礦料直接成泥的成泥稱作“凈水泥”。
紫砂泥料分類七:墨綠泥。紫砂泥料分類中的墨綠泥是從民國陶業工廠開始引進氧化鈷摻入泥中配制墨綠泥的。那時的墨綠泥只是用來裝飾、點綴來使用,幾乎沒有全用墨綠泥來制作茶壺的。
紫砂泥料的區別就是,紫砂的分類從顏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紅泥,團泥。不管是哪一種泥料,都必須符合幾個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顆粒質感,斷面在顯微鏡下氣孔呈雙重氣孔。紫泥礦料中最典型的結構可以從底皂青泥料看出,泥料的顆粒,氣孔,泡養以后的質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質的原始美感;好的泥料應該純凈,燒成后要有質感。在制作過程中,對制作藝人來說可塑性要強.成品率要高。過去,因為窯爐的局限性,還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對低些。好的泥料,應該質感豐富,色澤謙和,不招搖,應該含蓄,內斂。許多壺在泥料上做文章,因為說法不一,所以很容易混淆視聽。不管怎么說,面對“噱頭”,只要不被花言巧語迷惑,堅持原礦料,在沒有明白之前不玩雜料,就會少犯錯誤。
紫砂壺與其它質地的茶具相比,其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材料——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的優越性。因此,紫砂壺的審美價值首先在于其原料:紫砂泥的品質、胎土的色相、顆粒及肌理光澤度等。紫砂壺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具有豐富而悅目的質地和深沉而含蓄的色澤,這一切,均離不開其原材料一宜興特有的紫砂泥。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4]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
J527
A
1005-5312(2016)08-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