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鋮
(黑龍江省財經學院藝術系,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從民族文化角度看當代藝術設計
紀鋮
(黑龍江省財經學院藝術系,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伴隨著藝術設計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我國的藝術設計行業也在不斷興起。藝術設計在我國誕生的時間并不長,一些藝術設計工作者也都是模仿外國或者是西方的藝術設計而進行的,所以非常缺少我國本土的元素和特點,對于我國民族文化幾乎沒有體現。這種自主創新性和自主創造力完全不足的現象使得我國的藝術設計行業缺少發展的空間和蓬勃的態勢,所以我們要融入自身的文化特點,對藝術設計進行創新,體現出我國的文化特點及藝術特色,設計出體現中國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
民族文化;當代藝術設計
中國現代藝術設計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所有的藝術設計都稱之為工藝美術。當80年代西方現代設計理念進入中國,我國的設計理念開始向西方靠攏。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設計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必要武器。美國文化史學家維爾?杜倫曾這樣評價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以前,萬物變革,唯有東方不變,而今東方卻是無所不變。”事實上在這場變革中,中國一直追求通過自身國際化而適應世界。作為科學與技術、文化與藝術載體的現代設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響。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全球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而在于我們怎樣應對這種來自全球化的陰影。在西方設計思想有著相當文化霸權優勢的今天,太豐富、太迅速的設計信息令中國設計師無意識地生活在一種“他者”話語的陰影下,這深深影響了一代中國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和思考方式。中國藝術設計始終將傳統文化放置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這就使中國本土的藝術設計缺少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邏輯起點。
所謂“現代設計”是西方文化下的產物,一度以簡約、無任何歷史聯系的視覺語言為標準。但如果我們細看當今西方設計師的作品,以西方傳統圖形作視覺元素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致力于為舊元素注入現代感。當我們看到德國制造、意大利設計時,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國際化設計,但我們更應該想到這些東西早就打上了鮮明的德國、意大利的民族印記。而中國如果想立足于世界設計之林就必須為中國設計打上中華民族的烙印。
藝術設計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其具有很強的社會特點以及歷史文化烙印,可以說一個時代的藝術作品也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可以通過藝術作品更好地了解這個時代,所以藝術作品當中融入本國的時代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藝術設計行業發展比較迅速并且有著較高水準。20世紀之后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都處于世界的頂峰,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文化以及藝術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球造成了深深的影響。我國的藝術設計行業誕生和興起都比較短暫,也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特色,所以基本上都是模仿和照搬西方的藝術設計方式。孰不知這種方式根本沒有我國自身的特點,也沒有將我國的傳統藝術和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這樣的藝術作品是缺乏意義的。我國的藝術設計作品由國內的一些設計家以及身居海外的設計家設計而成。常年身居國內的設計家難免會有一些比較傳統的思想,對于藝術設計作品的創意不敢進行過多元素的融入,也沒有更多的創新體現出西方元素的融入,所以藝術作品相對比較固守傳統,缺乏新意。而那些常年身居海外的設計家雖存更加開放的創作思維,但藝術作品當中幾乎沒有體現出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而是感覺刻意模仿西方的藝術創作,進而丟掉了本土文化。所以我們要對這些設計家的藝術作品進行更為深刻的分析和探討,使它們更加具有人文性的特點。一般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特點。
(一)重視藝術設計在視覺上的民族性特點
所謂的重視藝術設計在視覺上的民族性特點,實際上也就是民族性元素在我國藝術設計作品當中的重要融入和體現。由于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而我們對于藝術設計作品的欣賞也都是通過視覺效果來體驗的。所以需要我們格外重視民族文化在藝術設計作品的視覺沖擊上的體現。我國的歷史文化歷經千年的沉淀,吸取了眾多的精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歷史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所以我國的歷史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作品的引入實際上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視覺感官上傳遞出我國的文化和歷史特點,進而強化視覺感受。我國的民族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設計者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民族元素來運用,進而更好地體現出藝術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更好地詮釋和表現藝術設計的特點。
(二)要在設計思維和創作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
藝術設計最為核心的部分在于設計的過程。在進行創意之前設計者應該進行思維的規劃和理念的選擇。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不可復制的核心內涵,我們通過各種途徑的傳播將它發揚光大。但是往往很多時候,現代的元素運用得過于頻繁與強烈,就有一種隨波逐流之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在藝術設計之中。而當此時,如果能將傳統文化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無疑就給設計增添了新鮮血液,表達出獨特的民族特色。
今天,面對全球制造業中心的轉移,面對“中國設計”時代的來臨,中國更應該重視設計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等關鍵環節的構建,使中國從世界的“工廠”進一步成為兼有設計研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貿易服務中心等多功能的世界制造業基地。我們已經比較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巨大影響。作為設計師如何才能把傳統文化藝術與藝術設計相結合呢?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使我們在進行藝術設計活動的同時,合理融入民族文化藝術語言呢?我認為應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熟練掌握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材料的形式語言,同時對水墨、剪紙、民間工藝、年畫等傳統藝術形式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提高藝術美學修養,進而應用到設計的方方面面;二是加強對傳統藝術精神的學習,深刻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豐富的精神內涵,避免在設計中簡單拼接傳統元素;三是通過對易學文化、老莊思想等傳統哲學的學習,啟發設計師的設計民族文化使命感,在設計時主動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形象和美學風格。同時在學習中還要有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所謂知識性,就是要掌握更多的有關本土文化的理論;所謂趣味性,就是在專業知識之外,有更濃厚興趣、更自覺的意識去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問題;所謂針對性,就是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與藝術,與自己的專業知識聯系起來,通過相互之間的比較、介入,使設計師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獲得綜合性的設計創新能力。這需要設計師根據設計的實際需要,注意對文化元素進行搜集整理,進而提煉轉化為自己的設計語言,激發出有民族文化意味的設計靈感。
我們正置身于藝術設計嚴重滯后與制造產業迅速發展的矛盾與沖突之中,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21世紀,中國正在由加工大國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現代設計必將成為打造中國制造強國的原動力。在這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競爭中,只有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底蘊的新世紀設計創新人才,才能使中國實現制造產業的真正崛起與騰飛。因此,我們在設計中加強民族藝術使命感,使設計作品能喚起消費者對于一種來自于古老文明的親切記憶和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在服飾、廣告、書籍、建筑或任何生活的細節中品味來自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神。
★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傳統書法藝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與傳承》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4C031。
[1]王東輝.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2]呂靜.構建當代藝術設計的民族文化觀[J].芒種,2012(18).
[3]秦偉.略論華夏民族文化觀照下的當代藝術設計[J].臺州學院學報,2008(04).
J505
A
1005-5312(2016)08-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