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治祥 張玲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00)
打破現代設計思維固有模式的新嘗試
饒治祥張玲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00)
“隱喻思維”所提供的思維方式,提供給我們在現代設計的構思時期另一種視野,不單單只是考慮邏輯性思維,還可以擁有非邏輯性思維所提供的衍生。在設計工作與學習中,我們有時會被我們固有的邏輯性思維所限制,思維容易停留在固有的客觀性上,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超越限制。
隱喻思維;形態表現;現代設計;思維方式
原始時期的遠古初民們,對于他們眼前的這個客觀世界里所展現的種種令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的神秘現象,他們通過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創造出了那個奇光異彩的神話世界。初民們結合當時的自然對于初民們的生存影響,賦予了自然人化的形象,從而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神靈。又賦予了神靈部分的擬人化情感。生產力低下的初民們,依賴于大自然生存,在發生無法解釋的自然災害之后就會歸結于相應的神靈,或者是對一些理想的美好幻想也會依托于神靈。但是中國神話有些較零散,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某一些特定的客觀背景下就會誕生出相應的神話故事,中國神話世界的構成與時代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在中國神話世界中,擁有著眾多千奇百怪的形象。有如《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描述的這樣一種叫聲如鴛鴦、長著人臉的魚;這其中存在靈的轉化觀念,某一個身體部位的奇特,代表著某一項轉化的功能,這樣的觀念是靈和生命一體性的情感結合夸大而來,這種觀念是初民們對于他們認知世界的一種幻想式理解。德國人類文化學者恩斯特·卡西爾在他的《人論》中深刻指出,神話更多的是“依賴于情感的統一性而非邏輯的法則,情感的統一性是原始思維最強烈最深刻的推動力之一。”強烈的情感信仰被原始時期的初民們賦予在神話世界中,因此初民們將世界上的萬物都賦予了情感,這些情感也直接表達在神話世界中的人與物的形象上。
每一個不同的部落都擁有自身所崇拜的生靈,可能是來源于對這些強大生靈力量上的恐懼,因此初民們認為通過對擁有強大力量的生靈祭拜能夠獲得此類生靈的庇護,從而將此類生靈的形象繪制成部落的圖騰。在圖騰上的形象,也如初民們的思維特征,“以部分代全體的原則”形成一個“具體概念”。這樣一來,在部落之間發生戰爭之后,勝利的部落會將失敗部落的部分圖騰形象納入自己部落的圖騰形象中,表明失敗的部落依附于勝利的部落。如遠古華夏氏族部落對于其他氏族部落的征服和融合,最終誕生華夏民族的象征,“龍”的形象。這是否屬于一種結構的重組關系?把許多不同的結構重新組合,誕生新的形象,就像是“龍”形象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它最終形成的形象并不是簡簡單單的“部位拼接”。這是屬于初民們的思維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實施方法。
現代設計提倡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在于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創造中國神話世界的思維方式則是以受“互滲律”支配的、神秘的“前邏輯思維”,即“以部分代全體的原則”形成一個“具體概念”的“隱喻思維”,利用這種思維方式創造出的部分,再以結構重組的方式進行再創造,最終完善形成完整的一個整體。“隱喻思維”所提供的思維方式,提供給我們在現代設計的構思時期另一種視野,不單單只是考慮邏輯性思維,還可以擁有非邏輯性思維所提供的衍生。在設計工作與學習中,我們有時會被我們固有的邏輯性思維所限制,思維容易停留在固有的客觀性上,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超越限制。現代設計提倡創造性思維,需求的就是在設計上打破常規與固有的框架,但是設計構思中使用發散性思維時,卻總會受到邏輯性思維的影響,“隱喻思維”則可以以它的非邏輯性思維給我們打開新的視野,從而打開邏輯性思維的限制。在設計中運用“隱喻思維”方式與表現方式,可以提升設計內容的創新性與設計內容的內涵。
綜上所述,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解決了很多初民們無法了解的世界,比如人的誕生、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也表明了神話世界的虛構幻想,神話世界所表達出來的是一個民族對于未知世界的偉大探索與解讀,是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所創造出來的。對于現代設計工作與學習中,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一些有別于現代思維的另類思維去進行設計創作,不單單只是指現有或過去存在的思維方式。初民們的思維方式沒有被大自然的客觀性所限制,如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也不應該被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所限制。在原始時期,初民們對于這個未知的世界誕生了“隱喻思維”,那么在現代世界,在現代人類面前有更為廣闊的未知數,我們需要擴展更多的思維方式。
[1]柏楊.中國人史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袁珂.山海經校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羅小東.神話思維與神話解讀[J].中國文化研究,1998(05).
[4]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5]多湖輝.創造性思維[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J504
A
1005-5312(2016)08-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