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峙鋼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以具體實例簡析生態設計的多重特征
李峙鋼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從廣泛的意義上講,人類所有生物性和社會性的原創活動都可以被稱為設計,但是我們所要討論的是以成品為目的,具有功能性、藝術性、一定的科技含量和確定的經濟意義的設計。在這里我所學的專業是環境藝術設計,我以具體作品為例從生態設計與藝術、科技、經濟的關系上,建立界定俠義設計的基本框架。
生態設計;多重特性;藝術;科技;經濟
“設計”是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欲望,設計是通過物質能流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文化的紐帶。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這樣的設計也可以理解為“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對于每一個設計,我們需要問: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還是破壞生命世界,它是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呢?還是有害于它們。景觀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的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看到的卻是非生態的設計引導著不可持續的景觀的創造所以,有必要對生態設計的原理加以認識,以指導正確的景觀設計。
在這里,我介紹以為在他自己獨有的設計思維推動國家生態建設的英才,他就是余孔堅教授,“土人理念”是貫穿俞孔堅整個景觀設計思想與實踐的主線。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這種思想的痕跡——為自然而設計、為人而設計,體現人與自然、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的和諧。今天我就以余孔堅教授的具體設計作品,來簡要分析生態設計的多重特征。
以“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跡”,俞孔堅主持設計的生態建筑中國“紅飄帶”為例簡要分析。這是一個綿延于東岸林中的線性景觀元素,具有多種功能:它與木棧道結合,可以作為座椅;與燈光結合,而成為照明設施;與種植臺結合,而成為植物標本展示廊;與解說系統結合,而成為科普展示廊;與標識系統相結合,而成為一條指示線。它由鋼板構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樹木的存在而發生寬度和線型的變化;中國紅的色彩,點亮幽暗的河谷林地。創造性地將藝術融于自然景觀之中”,紅飄帶本身就是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紅飄帶的最主要目的是將生態環境通過人的設計,最大程度上讓人理解環境的特征,意識到環境自身的重要性,通過藝術將景觀視覺化,用藝術把環境生態解釋出來。我們的土地本身就是遺產,就要利用它、解釋它;如果是被破壞的景觀,就要恢復它。所以,我所理解的“藝術”就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最佳方式,這種“藝術”就體現在這樣項目的設計中。景觀歸根到底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藝術。不改變自然,又滿足人的需要,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完美的處理方式。不單單是外形上的美觀才是藝術。藝術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藝術,更是調和人與自然的一種完美方式。
以余孔堅教授的作品:六盤山水明湖濕地公園,為例簡要分析。此項目位于貴州六盤水市中心城區水城河畔,項目將河道生態改造、城市開放空間的系統整合與城市濱水用地價值的提升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河道景觀做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宏觀上從流域與城市尺度進行規劃。首先,恢復流域的雨洪調蓄與凈化功能,將沿河徑流、魚塘、低洼地作為濕地納入整個雨洪調蓄與凈化系統,緩解城市內澇,回補河道景觀用水,形成分級雨洪凈化濕地;而后,恢復河道的自然駁岸,恢復河道生態狀況與自凈能力,重現河道的生命力。再后,將城市休閑游憩與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相結合,建立連續的慢行網絡,并改造斷面形式,創造更多的親水空間;最后,將濱河土地開發與河道整治相結合,以河道景觀為契機引導城市內部更新,提升土地價值,增強城市活力,促進濱河景觀與城市宜居環境協同發展。
而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了生態系統,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力量,在人為的引導下,將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利用,從表面上看,這或許與科技無關,可是若無人類科技的發展,認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大自然而言,有的只是破壞,根本沒有所謂的利用。因此,我認為合理、巧妙的利用科技的力量,對設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樣也是一種特色。
以“紅飄帶”為例簡要分析。紅飄帶的主題理念是“最少干預”,最少干預就是越來越簡潔,最后做到基本上不破壞,基本上不改造,但是又能夠滿足人的需要,使用了最基本的技術,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長久的收益。這同樣就是紅飄帶另一個成功之處,同樣,再設計中,以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提升實用性,也就是所謂的性價比,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嗎,我想,這也是一個好的設計作品的一個亮點。
當今社會,我們的生活無處不是設計,它是人類的一種根本特征,它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如何抓住設計的根本,以自己獨特的思潮,在社會立足,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是重中之重。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TU986.2
A
1005-5312(2016)08-0069-01